洪浩|中国防疫神器“健康码”是怎么运转的?( 三 )


防疫变得越来越精细化 。过去,中高风险区域往往以城市为单位,通信管理局将有过这些风险区轨迹的人员悉数推送来,人数众多 。但现在提出了“时空伴随”概念,风险范围进一步缩小 。
“时空伴随”主要靠手机信令来定位 。它的规则是,在方圆800米的范围内,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大约10分钟时间,就会判定可能会有接触,会被标记为风险人员的时空伴随人员 。时空伴随人员的计算不属于地方,由国家工信部信管局牵头,几大运营商根据基站和信号进行综合定位,这需要更多的算力 。最终的目的是减少了防疫扩大化,将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的封锁范围缩小至几百米 。
洪浩解释说,时空伴随数据由运营商完成计算后,统一交给工信部,再由后者向各地统一分发 。“运营商的管控精度要高一些 。”他说,原则上没有大需求的时候,工信部每天会推送时空伴随人员数据,而对于一些重点区域的时空伴随人员,“实际上是实时更新的”,比如对最近暴发疫情的陕西、天津等地,对于离开那些区域的人员,如果要进入贵州,他们的时空伴随情况就会被快速推送过来 。
李可顺指出,尽管目前各地数据已共享至全国统一平台,但仍是以省为单位在服务器后台分析数据 。在重点区域,则不断通过刷新,更新每个人的最新动向与健康状态 。刷新频率和当地是否存在疫情传播风险有关 。“就像我们刷网页,刷新是耗流量的,就得花钱,所以如果没有疫情刷新就慢,如果在重点区域就会不断刷新,监控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他指出,像是上海浦东机场这类出入境人员较多的地方,每人信息的刷新应该“特别快” 。
在大多数地方,除了要亮健康码,还需要亮出行程卡 。行程卡是由工信部推出,基于运营商的基站数据,判断人14天内的行程,如果有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区,城市名称上会用星号来标识 。李可顺指出,实际上行程卡基于手机信号基站定位的位置数据,在健康码的数据中是包含的,但之所以开发行程卡作为辅助工具,主要是因为健康码没办法展示近十四天的行程信息 。
“目的就是为了更精准地定位 。”李可顺说,疫情之下,健康码给人员流动提供了保障,让人们能安心复工和通行于公共场所 。“健康状态掌握在政府手里,假如有感染风险,马上就能定位到此时此刻的位置,然后再进行网格化的处理,有一整套响应机制和流程 。”
各显神通
在健康码推行初期,各地单独立项制作健康码,信息采集标准也有所不同,因此难以达成互认 。李可顺指出,主要是各省单独立项制作健康码,标准和数据使用维度都不同,甚至在后台留存的居民健康状态,也使用不同的字节去记载,这令各地相互转码也很困难 。在同一个省,也出现了省会和其他城市用两套健康码,比如在陕西就并存“西安一码通”和“陕西一码通” 。
各地用健康码定位的方式也不一样 。不同于许多地方在进入公共场所时需扫描场所码进行登记,贵州省的贵州健康码只需要打开,就会自动上传定位 。洪浩介绍,贵州健康码设计之初,就确定以“最快通行”作为原则 。尽管扫描场所码登记,可以对人员所进入的公共场合精准确认,但亮出贵州健康码时所发送的定位,误差也不会超过10米范围,尽管无法确定在哪家店,但如果出现感染者,同样可以将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排查出来 。省去场所码登记这一环,可增加通行速度 。“如果流程太复杂的话,防控上反而容易有疏漏了,刻意追求定位的精准,反而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