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宝妈和2岁儿子互揪头发毫不手软,竟是因为...( 二 )


对于小宝宝来说 ,
不管是轻轻地碰触 ,
还是看起来有些粗暴的抓和打 ,
只是他们想去探索事物的行为 ,
而不是真的想打人 。
2、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 , “打人”是为了表达情绪 。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 ,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TerribleTwo”的阶段 ,
俗称“可怕的2岁” 。
在这个阶段 ,
很多孩子会表现出喜欢打人的行为 ,
文章开头的那个新闻中 ,
喜欢打妈妈的宝宝就是2岁左右 。
这是因为这个时期 ,
孩子的智力和情感发育相比之前有了大幅提升 ,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
可语言能力却跟不上 。
当孩子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时 ,
就会又气又急 ,
用打人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
90后宝妈和2岁儿子互揪头发毫不手软,竟是因为...
文章图片
他拽你的头发 ,
可能想阻止你和别人的谈话 , 引起你的注意;
他用玩具砸你 ,
可能是要告诉你他感到无聊 , 希望你陪他玩耍;
他对你又踢又打 ,
可能是因为你拿走了他爱吃的东西 , 他在表示反抗 。
所以 , 孩子“打人”并不等于攻击行为 ,
作为父母 , 我们先不要着急给他扣上一个“暴力倾向”的帽子 。
90后宝妈和2岁儿子互揪头发毫不手软,竟是因为...
文章图片
纠正孩子打人的行为
“打回去”真的好吗?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热度很高的问题 ,
浏览量高达百万 。
一位网友提问:
“被自己3岁的孩子用玩具打疼了 ,
然后就很暴躁 ,
想打回去该怎么办?”
90后宝妈和2岁儿子互揪头发毫不手软,竟是因为...
文章图片
来源:@知乎
因为孩子玩闹起来没轻重 ,
在被孩子打疼的一瞬间 ,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和这位网友相同 ,
就是很想打回去 。
虽然这样可以立刻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 ,
但从教育孩子的角度 ,
“以暴制暴”的教育最终只会毁掉孩子 。
1、“以暴制暴” , 效果短暂 。
朋友5岁的儿子乐乐是个脾气暴躁的小孩 ,
周末去她家做客 ,
乐乐一言不合就对妈妈又抓又打 。
朋友又哄又劝都无济于事 ,
结果爸爸的一顿暴揍让他恢复了安静 。
朋友说:
“我也知道这样不好 , 但别的都没效果啊 。 ”
用一种暴力行为制止另一种暴力行为 ,
虽然有效果但绝对不会长久 。
因为孩子停止打人不是不想打了 ,
而是对自己打不过的现实进行妥协 ,
这样他反而会认为 ,
打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
等他有足够的力量反抗时 ,
更会表现出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暴力行为 。
2、“以暴制暴” , 提供了错误示范 。
我们常说 ,
在家庭教育中 ,
身教大于言传 。
以暴制暴 , 只会给孩子提供错误的行为示范 。
可能孩子只是无意中打了你 ,
但是你“打回去”的方式却更加强化了他对这个行为的认识 ,
更会模仿你的暴力行为 。
特别是对于低龄幼儿 ,
他们的模仿能力与生俱来 ,
而“同理心”“换位思考”等能力却十分欠缺 。
3、“以暴制暴” , 最终伤害了孩子 。
很多时候 ,
当孩子用打人的行为去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时 ,
父母“打回去”的行为直接切断了孩子正常的情感表达 。
当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