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悖论怎么破?越勤政越加速亡国,努力的方向错了更可怕!( 二 )


崇祯信以为真,以“叛变投敌”、“谋反朝廷”之罪将袁崇焕处死 。而且,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此崇祯不再信任文武百官,转而重用亲信宦官 。
此时的崇祯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百官可用不可信,宦官可信不可用 。之后的十几年,崇祯就是在这样一种反反复复、忙忙碌碌、焦躁不安中度过 。
之后,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声势逐渐壮大,北方的后金虎视眈眈,多次入侵内地 。内忧外患之下,崇祯背负了太多道义准则,坚决拒绝了皇太极双方议和的建议,坚持两线作战,最终两线皆败 。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军围攻北京,崇祯拒绝了逃亡南京的建议,当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了城门,李自成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进入紫禁城时,崇祯选择了在煤山自缢殉国 。
临死前,崇祯咬破手指,写下遗诏:“……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

崇祯悖论怎么破?越勤政越加速亡国,努力的方向错了更可怕!

文章插图
应该说,崇祯是有一定能力的,否则也不可能干净利落地铲除魏忠贤一党,但其能力的确没有大到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大明朝的地步 。对一个从来没有想过当皇帝,却在17岁那年突然被推上皇位的年轻人来说,他做的已经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好了 。
诚然,崇祯有缺点,甚至有很多可以说是致命的缺点,但人无完人,纵然算不上明君,也绝不能说崇祯是一个无能昏君 。
“心有余,而力不足”崇祯纵然倾尽全力,也无法挽明朝大厦于将倾,一方面固然是崇祯的执政能力不够,更重要的其实是前面积重难返,历史的进程仅凭一个朱由检又怎能阻挡的了呢?
诚征优秀稿件:投稿指南
相关推荐: 李斯作为战国末期的楚国人,是如何成为秦国丞相的?
李斯本为战国末期楚国人,早年曾在楚国担任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后辞官拜入荀子门下求学,学习帝王治国之术 。然而,在学有所成之后,李斯却并未返回楚国,而是前往秦国求官,并最终出任秦国丞相 。而身为楚人的李斯,之所以最终选择入秦求官,主要便是源于其以“老鼠哲学”为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