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国家的幼儿园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二 )


在玩中培养孩子的个性、独立性和快 速的行动力是他们的教学目标 。
丹麦幼儿园:走进森林的大自然幼儿园在丹麦,6个月到3岁的小宝宝上托儿所,3-6岁的宝宝就上幼儿园,通常都是混龄班 。老师在孩子们5岁以前很少教具体的内容,往往让孩子们玩耍,从玩耍中去学习交往 。通过交往,让小朋友们建立起初步的交友观念和自信心 。丹麦小女孩Fabiola3岁时,爸爸妈妈把她送进了一所森林幼儿园 。每天早上森林幼儿园的大巴车就把小朋友们一起拉到森林里,去观看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植物,吃饭也在户外 。如果碰上下雨或者下雪的时候,大巴车就把小朋友们带到图书馆里 。尽管Fabiola因为整个冬天都待在户外而鼻涕长流,但是她心情很 愉快 。在这样的森林幼儿园里,积累了大量的地理、动物、植物知识,有时候和爸爸妈妈谈论起来,夫妻俩都自愧弗如 。
德国幼儿园:提倡培养完整的人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高水平的家庭教育和职业引导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 用 。在德国,社会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一个活泼完整的人,才是一个快乐独立、掌握了生存方法的人 。德国早期教育的一个显着的特色,就是 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爸爸和妈妈,认为婴幼儿阶段,爸爸和妈妈才是家庭教育的真正主角 。
在德国宪法上,有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 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承担教育责任的是爸爸和妈妈 。
对于德国妈妈来说,把宝宝送到幼儿园,通常是令人放心的 。最小的宝宝在出生6星 期以后,就可以送到幼儿园 。那里的老师会像家长一样,教宝宝很多事情 。比如如何进餐、如何如厕、如何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孩子们认识各种家具、环境 等 。基本上妈妈在家里教的东西,幼儿园老师都会教 。由于幼儿园数量有限,入园的名额还很紧俏 。
这样,很多德国的小孩子还是在家待到1-1.5岁,甚至3 岁,然后才有机会进入质优的公立幼儿园 。
日本幼儿园:重视户外活动日本幼儿教育是在日本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幼儿园老师不允许在课堂里教授文字、算数和英语 。幼儿园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小朋友变得独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集体生活学会融入社会 。在日本幼儿园,老师会让孩子们自然地学会数数 。比如,老师会把画有各种实物的照片和图片拿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数清照片和图片上的实物数量 。或者在真实生活中让孩子们到户外,用手指点数院子里盛开的花朵的数量、树上结的瓜果的数量 。小孩子满3岁以后,幼儿园“散步”的活动便多了起来 。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无论这一天阴天还是刮大风,只要不下雨,就不属于恶劣天气,老师照样带孩子们去散步 。孩子们散步路程比较远,一般两三站,走去走回,还在公园里玩一个小时 。通常只要散步就是一个上午,而且冬天一般不让穿大衣 。小朋友们也不觉得冷,有时候还会出汗 。
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自己的成长,给五六岁的大孩子更多动手的机会,日本幼儿园往往安排大班的小朋友帮助小班小朋友穿衣服 。
这些五六岁的大孩子中午午睡起床后,来到小班,帮助那些两三岁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们穿衣服、叠被子,再协助小班老师,将被子放到壁柜中 。这样的活动让大孩子感受到自己真的很有能力,能够帮助老师做一些事情了,同时也给小孩子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
瑞士幼儿园:提倡宝宝自己吃饭在瑞士的幼儿园里,孩子们吃饭时,老师只把饭盘放在宝宝面前 。大点的孩子用勺子就餐,小点的则用手抓着吃 。吃饭时间结束,如果没有吃完,饭菜也会被工作 人员收走 。瑞士的爸爸和妈妈在家庭中一般也不追着喂饭,他们认为孩子若是饿了,他自己就会吃的 。不会做的事,爸爸和妈妈也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话语上的鼓励和暗示,爸爸和妈妈不会强逼孩子去做,也不会去包揽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