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支撑起蚂蚁的想象空间?( 二 )


互联网公司对流量的渴望都甘之如饴,微信红包的成功证明,从社交为切入点进入支付领域不仅可行而且威力巨大 。
微信支付靠着春节红包奇袭站稳脚跟,突入第三方支付,随后几年一直盯着支付宝搭建自己的支付体系 。
譬如微信2015年推出的“零钱通”,功能几乎完全是在对标余额宝,转账、红包、扫码支付,当资金放在零钱通也能像余额宝一样产生收益 。
可以说,整个2015到2016年,微信支付与蚂蚁金服两者之间的竞争,既是你死我活,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微信越来越像支付宝,支付宝也越来越像微信 。
而等到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支付宝近几年的市场份额都保持在55%左右 。竞争让蚂蚁找准自己的优势,发力商家服务,比如大力推广扫码支付,一批码商诞生,小微和普通人开始通过科技手段享受到普惠金融的红利 。
在另一头的创新路上,从2015年开始,支付宝频繁推出新功能,如蚂蚁森林、花呗、借呗、以及个人征信产品芝麻信用 。
放弃社交后,支付宝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不折腾了,开始发挥阿里系更懂商业的特长,睡狮算是真正觉醒 。
战略的枪口调整后,蚂蚁正式拉开反攻序幕,最直接的战术就是多维度增加旗下众多产品使用价值,以“有用打高频”来破微信支付的局 。
在此背景下,支付宝之后所有的创新目的明确,比如花呗与借呗,它们的优势在于,能为个人提供多层次、多场景的灵活消费服务,或许是看到其挖掘消费能力、提升平台用户粘性的效果,大量后浪竞相模仿 。
最近几年的美团支付、滴滴支付、多闪支付等产品,从产品内容上看,几乎都是照龙画虎 。
如今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格局已经牢不可破,王兴再执拗于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已经没有一点现实意义,因为支付业务已经帮蚂蚁构建起了信任体系,而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又已经衍生出了更多元化的业务和更大的想象空间 。
几年时间,蚂蚁金服作为行业探路者,引领了行业从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的转变 。从在线支付工具出发,变为集个人理财、小微借贷、征信机构,个人互助等多个面向与一身的超级金融科技机构,而多维度的场景又为其下一个阶段性目标打造数字化生活开放平台,奠定了基石 。
如果说五六年前,从支付起家的蚂蚁还在纠结发展方向是围绕科技还是围绕金融为先的论题,那么现在它显然已经找准了自己的清晰路径,用科技的力量去助力金融的普惠,再进一步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实现”生活好,支付宝”的愿景 。
据统计,在公交地铁纷纷接入移动支付时,每天有超3.5亿人通过支付宝出行,单靠出行一周的体量就造出了“双11”的支付总量 。
支付宝与微信相互竞争的结果是服务业数字化规模程度更高 。早在2008年第一笔水电煤缴费就出现在支付宝,但在很长时间因为商家服务缺失,生活服务领域用户在线支付的习惯始终没有培养起来 。
支付宝2017年推出的“码商成长计划”,使其服务半径得到很大拓展 。在微信支付加入战局后,无论是菜市场还是商超,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二维码几乎成为每家店铺的标配 。
2020年,一场疫情显著改变了业态,与此同时,“银发族”成为最后一批用“码”支付的人群 。疫情中的健康码、生活中的水电煤缴费、各地政府推出的消费券使得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作为国民级APP的打开频率越来越高 。
而在To B与To G市场,各行各业也将服务搬进支付宝 。如各地市民中心陆续登陆支付宝,以北京为例,公积金、社保、一包、医疗健康,乃至出行、教育问题皆可以在北京通中得到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