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快乐教育”面面观( 五 )



曾观摩过瑞典一所小学 。瑞典小学生都有富于创新,积极主动的精神 。那次上英语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单词的发音,一个男孩马上站起来纠正,指出老师的发音不对 。因为他暑假在英国度过,对该单词很熟悉 。经查实,老师马上对学生们说对不起,并让学生大声地把该单词再念一遍 。整个过程很自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在上数学课时,授课老师从来不强调自己知道的是唯一答案,而只是说,相对而言,这样做比那样做更好些 。遇到自由发言的时候,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哪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也自信地说出来 。在这里,随处都能看到皮皮的身影,人云亦云、盲从老师会被看成没有主见 。

1971年,瑞典文学院在授予林格伦金质奖章的仪式上说,“你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他们和了解他们 。”瑞典人认为,孩子是上帝赋予的礼物 。这个礼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而不需要通过后天的雕琢变得更好 。

儿子的幼儿园有绘画课,一次去接他,看他正认真地在涂抹,告诉我正在画一个飞机,看着那分辨不清的形状,我连说带比划,告诉他应该怎样画才是飞机的样子 。旁边的阿姨听了,马上走过来说,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好坏优劣的评价 。“孩子所做的都是最好的,他不需要变得更好” 。后来我每次留意观察,发现幼儿园阿姨教授绘画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学,就是把画板和颜料放好,然后任由孩子们涂抹,决不加任何限制 。而在最后总是夸赞每个孩子的作品,从不表扬这一些,批评另一些 。与其说她们在教画画,不如说是在锻炼孩子的创造力 。在她们眼里,具体的绘画技能远远赶不上孩子的创造性重要 。另一方面,瑞典人认为孩子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才是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能侵犯孩子的权利 。当地一个华人家有两个学龄前儿童,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从国内接了老人来照料 。有时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不愿意吃饭,奶奶就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 。后来不知哪位邻居看不下去,叫来了警察 。父母被很严肃地告知,不应该强行给孩子喂食,否则就有虐待孩子的嫌疑 。在瑞典人的家里,孩子吃饭时很随意,想吃就吃,不想吃就等下一顿再吃,父母亲从不勉强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 。

瑞典人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体现在许多方面 。除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外,瑞典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决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很少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 。在不妨碍他人和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儿童做任何事都不会被制止 。中国父母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道别时总要求孩子说一番客套话 。而瑞典孩子在这方面似乎不太讲究,父母也少有督促着他们讲这些礼貌的 。有一位中国朋友带着自己的瑞典丈夫和他们的儿子到我家做客,告别时那孩子转身就跑,妈妈立即抓他回来,告诉他要讲礼貌等 。可爸爸却在一边说,不必对小孩子要求过多,等他们长大了,再学这些礼节也不迟 。

教育视点

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快乐 。一个对事业、生活缺少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也很难取得成功——

让孩子体验快乐

丁刚

未成年人教育是眼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想发表点看法,便给远在美国的朋友发了封电子邮件 。朋友很快就回了信,上写“亚裔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下列10条标准,摘编如下:

1、高考得满分;

2、会拉小提琴或弹钢琴,而且要达到能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