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袜子的怪癖( 二 )


一句话解读——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这个可爱的小女孩选择了袜子 。
【玩袜子的怪癖】当孩子遇上袜子
这位可爱小女孩的怪癖,使得查尔斯·舒尔茨的漫画《史努比》中的奈勒斯形象立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小男孩奈勒斯拥有独特的“标志”——一条永不离身的毛毯 。奈勒斯带着这条毛毯上学、游戏、睡觉、甚至上台演讲,一旦毛毯离身,马上浑身不自在,没了自信也没了风采 。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 。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 。他们捻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这些物品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 。但是,发展到《史努比》中奈勒斯那样依恋毛毯、或者这位钟情袜子的小女孩这般痴迷的着实不多 。这种特定的依恋物品的习性的形成,如果追溯其成因的话,往往和孩子幼年经历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连 。
解读妈咪第一问:女儿为何会痴迷袜子?
用袜子重新获取安全感
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依恋”实验 。刚刚出生的小鸡,如果把它放到鸭妈妈的身边,它会一直跟着鸭妈妈,并且视鸭妈妈作母亲 。当依恋形成,再把它送回鸡妈妈的身边,它和鸡妈妈也还是会疏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 。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
我们这位钟情袜子的可爱女孩,在一岁的时候,离开了妈妈到奶奶家生活了半年 。一年的养育,她对母亲的声音、语态、动作甚至身体的气息都有了最初的感知后,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刹那间,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她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 。在对她来说纷繁而混沌的环境里,她遇到了袜子 。选择袜子是偶然,而选择是必然 。
解读妈咪第二问:这种情节是否影响健康,它能消失吗?
重新建立亲子依恋,“恋物”就会改善
当孩子遇上袜子,什么时候可以消除这种“恋物”?“恋物”产生以后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健康的成长?解铃还需系铃人,安全感的缺失必定需要安全感的补偿 。回到妈妈身边,重新建立母女之间的依恋关系,是补偿安全感的最好办法;另外,进入幼儿园以后,尤其是真正融入到多彩的集体生活之中,“恋物”会有积极的转移,小姑娘不是对袜子的兴趣也越来越减弱了么!
“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是“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失才是家长必须时刻关注的 。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离,这个时候家长一方面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另一方面,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寻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
本期解读专家——杨金鑫 儿童心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