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又一国家宣告封国 全球半导体重镇停摆?“世界药厂”崩溃( 三 )


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也面临考验
全球半导体制造业最发达地区——中国台湾,也面临着疫情的考验 。
5月中旬以来,中国台湾本土疫情陡然升温,5月31日,新增347例本土确诊病例,新增15例死亡,这已经是连续第17天新增病例超过100例 。面对日益严峻的情况,台湾地区已将“三级警戒”由原来的5月28日延长至6月14日 。
据报道,台湾已经开始讨论是否实施更严厉的“第四级警戒”:规定民众只在必要时才外出、封锁疫情严重的乡镇市区或县市等 。
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Tony Phoo认为,若台湾确诊病例持续增加、疫情向晶圆厂密集的台北以南扩散,大量工厂势必受影响关闭,影响产能,可能造成全球半导体供给不足问题更加恶化 。
除了疫情,台湾制造业还面临着缺水的困境,台湾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在最近几周加剧,为台湾中部城市供水的2个大型水库的水位,已降到正常容量的1%到2%之间,缺水形势已非常严峻 。
祸不单行,缺水的同时,台湾的供电也出现了异常,5月以来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异常停电 。
众所周知,芯片在生产过程中若是出现断电,晶圆便会直接受损报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以台积电为例,业内估计,在4月14日的突然断电中,台积电大约有3万片晶圆受到影响,损失金额约10亿元新台币(约合2.3亿元人民币) 。
缺水、停电、疫情的负面影响接踵而至,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链屡屡被传面临产线停工的重大威胁 。
供应链人士称,台湾的干旱与停电问题可能短期内对于半导体生产链的影响大于疫情 。
目前,中国台湾是全球半导体的主要供应来源之一,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产值约4260亿美元 。另据台湾工研院则预测,台湾半导体产值规模为1147亿美元,约占全球产值的四分之一 。
全球供应链,看中国?
现代制造业是一个庞大体系,全球化分工非常成熟,土地、劳动力、基建是必要配套条件 。在疫情之前,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部分跨国企业陆续将供应链移出中国,例如三星、富士康这些跨国公司开始在越南、印度建厂 。
而在疫情肆虐之后,越来越多产业资本突然意识到,政府治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保证制造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条件,这也将引发全球产业链的思考,哪里可以为高端制造业稳定地提供上述所有必备的条件?未来全球产业链将向哪里转移?
有机构预测,印度、越南、中国台湾等地区的疫情爆发之后,部分中高端制造业或将重新回流到中国 。
其实,从今年中国的出口数据便可窥得一二 。得益于制造业的稳定,2021年1-4月,中国出口持续超预期,全球份额逆势增长 。据商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4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美元计价)达到32.3%,较一季度进一步走高,中国出口在全球的份额进一步攻城略地,远远超出市场预期 。申万宏源表示,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疫情爆发,影响了当地的生产制造,全球对中国消费品生产的依赖度有所提升 。
另外,根据麦肯锡调查显示,疫情之前,没有采购商计划未来5年增加从中国的采购额,而疫情发生后,有13%的采购主管预计将增加中国的采购份额,主要原因是,中国强大的价值链整合能力,生产供货稳定,另外中国政府在疫情防控的能力也是国际采购商看重的 。
东南亚被疫情困扰的同时,中国制造业一直处于稳定扩张的态势 。5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中国5月的PMI为51.0%,延续稳定扩张态势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PMI达到55.2%,连续3个月上升,创年内新高,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表明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用工持续增加,对未来市场发展信心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