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知多少( 二 )


关于个体的语言是如何获得的,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强调了不同的因素,于是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获得的理论 。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因素和后天的学习经验,认为儿童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从而获得了语言,比如在受到更多关注和强化的家庭里长大的儿童,就比生活在语言贫乏的家庭中的儿童更能说,语言发展得更好 。所以学习理论者强调父母或养育者应该多对孩子说话,对孩子的发声主动地给予积极的强化,以促使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 。与此相反的是另一学派——先天论的观点,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比如乔姆斯基(N.Chomsky,1972)认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 ”(LAD),LAD使儿童能够分析他们所听到的语言声音,并且抽取其中的语法规则,把它们转化生成他们内在的语法体系,这样就可以创造出儿童从来没有听到的新的句子 。儿童语言的获得就是这样完成的 。那么儿童的语言到底是如何获得的呢?是来自父母那里的遗传素质,还是个体的成熟以及环境的影响呢?答案似乎是二者的综合,也许孩子生来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是这种学习是需要环境剌激引发的,儿童与环境中的他人互动是影响儿童获得语言的重要因素 。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系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
1、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
2、前运算阶段
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 。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 。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
4、形式运算阶段
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 。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比如,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在他们的思维中,典型地含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就是不能设想与自己位置不同的人的认知观点和认知内容 。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于儿童 。因此,他们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的那样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