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别给孩子测智商( 二 )


父母该怎样理解聪明
心理学家认为:“无论在哪一个领域,有效率的反应,就算是聪明 。”这里有两个条件:“领域”和“反应” 。
“领域”,小到作业大到学科 。这里以父母熟悉的多元智能为例,多元智能分为八个类别、逻辑/数学、音乐/节奏、视觉空间、身体律动、自然观察、人际和内省 。每个类别有不同的能力与表现 。“反应”则指面对不同领域(类别)的处理行为,或是很专注、很快找到“解题诀窍”,或是熟视无睹,甚至愁眉不展,不知如何下手 。
心态—侥幸
捞张“神童证书”好上学
还有一部分来给孩子做智商测试的家长是怀着“发现神童”的目的,有家长干脆表示,孩子要幼升小或者小升初,一张高智商的检测证书可以成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甚至超常实验班的敲门砖,各医院的智商门诊量在升学季节都会明显增多 。
采访人员在一些知名教育网站发现,不少家长正在热议带孩子去测智商的问题,起因缘于不久前,北京八中著名的“神童班”开始招生 。这个少儿班通过考试选拔招收智力超常儿童,选上后可以缩短学制,4年上8年的课程 。由于可以直接跨过小升初和中考的门槛,对家长非常有吸引力 。有孩子已经进入神童班的家长建议后来者,让孩子上网做智商测试题,或者干脆到医院去测个智商,超过130再去报考 。
这样的“神童班”在北京还有多个,除了八中,还有中科大、育才学校等,每逢报考时节都是人满为患,对神童的追捧也推动了测智商的热潮 。据了解,虽然“超常儿童”的选拔有多种方式,但是在很多家长甚至一些学者的心中,IQ的分数是衡量一个儿童是否超常的主要标准,通常那些IQ在140以上的儿童被认为是超常儿童,这个标准随后改成130 。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表示,超常儿童占整体儿童群体的比例大约是1%至3%,超常班的选拔也将更为苛刻,家长带孩子报名时也不应有盲目、从众心理,对于不适合超常班的儿童,家长不应勉强让他们进入 。
家长的“神童情结”正在造就越来越多的悲剧,不少早早就被界定为天才的孩子最终被自己的天分压垮 。2002年,上海6岁的龙龙在爸爸打造神童计划的重压下终于不堪重负,被医生诊断为大脑中枢语言程序错乱;以高分考进农大的13岁神童因多门功课不及格面临将被劝退的窘境 。
心态—攀比
比“聪明”比出心理障碍
最近,六年级的林林整天闷闷不乐,很少开口说话,也不像以前一样找小朋友玩 。焦急的妈妈询问多次,才知道原来儿子班里正在悄悄流行在网上做智商测试,互相比“聪明” 。
由于林林本来在学校学习就不太好,写东西又慢,结果到了规定时间,题目都没做完,只得了60多分,其他小朋友都得了90多分,还有得100多分的,因网站上有对测查成绩的分析,60多分被认定为“弱智”,小朋友都喊林林“弱智”、“低能” 。本来就比较内向的林林情绪非常低落,最后拒绝和任何人交往,林林妈带儿子到医院心理科看病,结果被认为是轻度自闭 。
这种比聪明的游戏在本市的一些小学和中学相当流行,网上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智商测试题目,孩子很容易就可以找到 。
采访人员发现,不同的智商测试题目差别很大,有的偏重数学的思维训练,有的偏重语文的归类和语法问题,还有的以图形为主,还有些涉及文学、经济常识,其中有不少题目似乎超出十几岁孩子的理解范畴 。一些测试网站还注明,70分以下被称为“弱智”,70至89分为“智力低下”,90至99分为“智力中等”,100 至109分为“智力中上”,其中140分以上即可界定为“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