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具有人情味( 三 )


3、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
4、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
5、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
6、教育孩子尊敬老人 。
7、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人的好作品 。
8、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等 。
新民晚报电子版




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需从小培养
美国孩子是爬着长大的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美国孩子则不同 。
一般说来,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轮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美国人了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发现在美国的孩子看上去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 。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 。
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 。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可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
虽然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笔者通过与当地美国人交流发现,美国家长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 。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 。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 。
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抑或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
美国的父母对与孩子的交流也十分重视 。
笔者一次乘机从纽约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个小时,坐在后排的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与自己2岁和5岁的孩子进行交流,孩子有问必答,同时母亲也像一个循循诱导的教师一样,与孩子促膝谈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样,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没有凌驾于孩子头上的架势 。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美国家长十分注意与孩子的交流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做父母的就试着与呀呀学语的孩子交流,将父母的感情传给孩子 。打开美国的报章,也有鼓励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文章,称美国的父母已达成共识,想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首先应学会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 。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
妈妈是宝宝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交流对象,母子间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端 。母亲还可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如:喂奶、换尿布或抱宝宝之际都会和他说话,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说一些诸如“看看妈妈”“宝宝真乖”等亲密的话语 。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那些话,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 。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和宝宝“交谈”,还可以和宝宝逗乐,比如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 。当婴儿微笑时,要给予夸奖,更别忘了妈妈那轻轻一吻也是给宝宝的美好奖励 。
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别不同人的人声、语境,认识不同人的脸、不同表情,维持愉快的情绪 。笔者认为,美国孩子为何长大上大学后独立性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塑性大,这与父母对幼儿的语言开发是分不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