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李白现存的蜀中诗作来看,他的五言律诗还是占多数 。他在家乡昌明县所作的《初月》《雨后望月》《对雨》《晓晴》《望夫石》《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赠江油尉》《寻雍尊师隐居》等,以及在游成都时作的《春感》都是五言律诗 。这些五言律诗,皆合平仄格律,遣词造句多清新可爱,但风骨尚欠强健 。这些诗多数不在宋本李白文集之中,而是录于宋人《文苑英华》、宋人计有功《唐诗记事》、宋人杨天惠《彰明逸事》、宋人祝穆《方舆胜览》中,其中有些诗真伪待考 。《彰明逸事》云:“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微类《宫中行乐词》体 。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 。”可见李白少年时期学诗所习,皆初唐五律之类 。时俗如此,李白当然也不能例外 。这些诗中颇多佳句 。如“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初月》)、“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雨后望月》)、“古岫披云毳,空庭织碎烟”(《对雨》)、“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溪”(《晓晴》)、“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望夫石》)、“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春感》)等,皆比喻新奇、形象生动,令人耳目一新 。其中写得最好的还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寻雍尊师隐居》二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如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
李白少年时曾“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从学岁余”(《彰明逸事》,《唐诗纪事》卷一八),此诗约写于匡山李白读书时 。读书之余,李白便到匡山北面的戴天山寻访师友 。戴天山的这位道士,便是李白的师友之一 。此诗写了上戴天山的路上的优美景色和寻人不见的惆怅心情 。首联写诗人穿村过水,一路所见;中二联写入山渐深,林幽壑静;尾联写寻人不见,心情惆怅 。诗中不用一典,纯然白描,然工丽精致,色彩鲜明,才思超逸,太白凤雏之态呼之欲出 。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曰:“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 。”
《寻雍尊师隐居》曰: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
尊师是道士的尊称 。雍尊师名不详,所写地点也不详 。从内容上来看,此约作于未出蜀之前,是李白深山访道时所作 。此诗描写山中景色和道教典故 。“群峭碧摩天”一下子就写出了李白家乡附近的戴天山、大匡山、太华山、观雾山、紫云山及窦圌山等群山陡峭的风光 。这是对山的静态描写 。而颈联的“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则是写山之高、道之古及瀑布流水的声响,深得高山流水之清韵 。“拨”“寻”与“倚”“听”四字,是从动态来写登山途中的跋山涉水和流连忘返的感受 。“花暖”一联,是用了道教的典故来写道士生活环境的,青牛、白鹤,俱是仙家之物 。《列仙传》载,老子乘青牛出函谷关 。《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 。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尾联“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是讲李白与雍尊师在江烟升腾、天色将暮之际,二人谈道已晚才分手,于是李白恋恋不舍地独自下山而回 。诗中对山中道士“逍遥不记年”的生活,十分羡慕,也写得非常具有诗意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与《寻雍尊师隐居》中的戴天山道士和雍尊师很可能是同一个道士,第一次没有寻着,第二次又重访,却寻着了,果然是仙风道骨,二人气味相投,故相谈甚欢,不愿离去 。这说明,李白受蜀中的道风影响是很深的 。李白在蜀中所写的诗中,据传还有一首七律《别匡山》:
- 利用的近义词是什么词 利用的近义词有哪些
- 男孩子多动症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什
- 保持环境整洁应做到的是
- 新疆人有欧洲血统吗
- 传票是什么意思
- 网络肉鸡是什么意思
- 网络移民是什么意思
- 安化黑茶为什么能降脂降压
- 宝宝是劲大?还是肌张力高?征兆有哪些?
- 月经期间嗜睡正常吗 经期想睡觉是正常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