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学故事( 二 )


古人勤学故事

文章插图
4.王冕僧寺夜读【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
 【翻译】: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
5.顾炎武精勤【原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就据鞍默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后,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
【翻译】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马驮着书跟随自己.有时候到了边塞的岗亭和堡垒(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如堡垒,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打招呼(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跌落山谷,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古人勤学故事

文章插图
6.陆羽弃佛从文【原文】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有僧得于水滨,畜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 。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薙草莽 。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 。
(选自《新唐书·陆羽传》卷二百十九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译文】
陆羽字鸿渐,不知道父母是谁,有一个僧人在水边拾到并将他收养 。陆羽小时候,师傅教他旁门左道之书,陆羽说:"我没有兄弟,陆家将要绝后,我能够尽孝吗?"师傅大怒,让他辛苦地拿粪去涂刷墙壁,又让他放牧三十头牛,陆羽暗中用竹竿在牛背上练习写字 。他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会阅读,于是端正地坐着而效仿学童们窃窃私语,好像在背诵的样子,师傅抓住了他,让他去除草 。当时他记诵文字,心中有点模糊,好像有所遗漏,但隔一天不去干活,师傅就会鞭打而不堪忍受,陆羽于是叹息说:"时光一天天地过去,而我却不能读书!"竟忍不住哭了起来 。于是他就逃跑了,隐藏身份做了个扮演杂戏的人,并且创作了数千字的戏谑文字 。天宝年间,因朝中有喜事而州人大庆豪饮,州吏临时任命陆羽为乐师,太守李齐物看见后,觉得他不同常人,于是送给他很多书,陆羽就在火门山结庐,隐居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