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古人吃巧果( 三 )


端午节这天,家家都要打扫庭院,并且将艾草插在门上,用来去除湿气和毒气,这一天也是古人的打扫卫生的节日,据说挂上艾草就可以杀菌祛邪气,保证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是人们对安康幸福的美好祝福 。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6.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始于汉代 。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其活动很多,一般都是在夜晚举行 。经过长期发展,七夕节的好多活动逐步演变成了习俗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七夕习俗 。
【七夕节古人吃巧果】(h2)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流传于后世 。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穿得慢的称为“输巧” 。“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
(h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 。“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人们总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
(h2)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 。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而盆和水要露天过夜 。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 。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
(h2)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此仪式 。举行的仪式 。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 。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提前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者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才散去 。
(h2)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 。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 。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