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什么食物图片( 三 )


4.端午节应该吃什么菜?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者,初也,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除了人们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食俗 。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 。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 。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
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
“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 。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 。
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 。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 。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