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品种图谱( 三 )


三文鱼除了是高蛋白、低热量的健康食品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铁、锌、镁、磷等矿物质,并且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 。在所有鱼类中,三文鱼所含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最多(每100克三文鱼约含27克),营养学研究证明,omega—3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病率,还对关节炎、乳腺癌等慢性病有益处,对胎儿和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
三文鱼(salmon)是一个统称,三文鱼是英语Salmon的音译,其英语词义为“鲑科鱼”或“橘红色的鲑鱼肉” 。
三文鱼分为鲑科鲑属与鲑科鳟属,所以准确的说Salmon是鲑鳟鱼 。在中国大陆消费市场常见的是三文鱼中的大西洋鲑 。
大西洋鲑(Salmo salar)名称由来是因其是生长在大西洋的鲑科鲑属鱼 。
太平洋有6种鲑科鲑属鱼,即红大麻哈、银大麻哈、大鳞大麻哈或王大麻哈、细鳞大麻哈或驼背大麻哈、大麻哈或秋大麻哈、马苏大麻哈 。
鲑科鱼中的鳟属鱼有两种:海鳟(Salmo Trutta)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国内现状
目前国内每年进口三文鱼约2万吨,约占市场供应的90%,上海、北京、广东市场为主要消费市场,这么庞大的市场却主要被国外占领 。国内养殖的三文鱼个头普遍较小,约重1~2斤,如需大量供应市场,三文鱼重需4~6斤方是最佳重量,色度达28度,目前在国内湖南省的东江湖水库的东江湖三文鱼还算是争了口气,三文鱼养的比较大,抢占了一定市场,国内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尚需国内养鱼的人们多多努力 。
产地
加拿大的新不伦瑞克省,与大海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该省被称为“三文鱼故乡”的坎普贝尔顿村,我们看到了一座别具一格的三文鱼雕像 。据介绍,加拿大渔民于1997年在加拿大东部米拉米奇海湾捕捉到一条长8.5米、重1吨的三文鱼,被认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条三文鱼 。翌年,在米拉米奇附近的坎普贝尔顿村,按照鱼的原尺寸建造了这座雕像 。
繁殖
每年8月,在温哥华就可看到三文鱼洄游和产卵的景象 。
在三文鱼产卵高峰期,成群结队的三文鱼浩浩荡荡从太平洋进入加拿大西部森林中的卡皮兰诺河,逆流而上 。鱼群艰辛地跳过一级级高高的“门坎”—小瀑布,最终来到它们出生的地方—温哥华市的卡皮兰诺河三文鱼孵化场 。当它们跳过这一道道“门坎”进入孵化场时,已是全身红透,据说是因为用力过猛,崩裂了血管,殷红的鲜血浸透全身肌肤所致 。
在那里,完成新生命的繁衍过程 。当雌鱼产完卵、雄鱼射完精后,它们便安安静静地“撒手人寰”了 。
在孵化场,我们看到储水槽里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三文鱼苗快活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它们将顺流而下,被一批批地投放到温暖的太平洋里去 。广阔的太平洋,犹如小三文鱼的暖箱和摇篮,远离故乡的小鱼,在它们的第二故乡自由自在地生活 。太平洋又像三文鱼的养父母,它以博大的胸怀抚爱着这些幼小的生命,为它们提供丰富的食粮,呵护它们茁壮成长 。
三文鱼通常3年长大成熟,临近产卵期的三文鱼,蓦地想“家”了 。据介绍,每一种不同年龄的三文鱼每年都洄游数百次,每年7月至10月更是它们回“家”的高峰季节,它们成群结队,游历数百公里 。由于独特的遗传,即使离“家”再远,三文鱼也能找到自己的出生地 。
为了回家产卵,三文鱼经历了“逆水搏击”的艰辛、“跳高门坎”的磨难和“献出一腔热血”的牺牲,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
三文鱼的伟大母性品格,千里迢迢寻根认祖的人格精神,令人难忘和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