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给孩子买多少玩具( 二 )


哭是幼儿期孩子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孩子对付家长的一种有效的“伎俩” 。面对这样的局面,家长不要怪孩子不懂事,也不要施之暴力,因为这一切都是家长间接教给孩子的,告诉孩子这种对付自己的“伎俩”,其实是家长自身在教育子女时存在的错误导致的 。
说到这里,我先给家长讲心理学里的一个“强化理论” 。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 。斯金纳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正强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负强化)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 。
理论可能有点难懂,我就拿孩子哭闹要买玩具这个行为来解释强化理论 。当孩子在某一次要求家长为他买某个东西的时候,假如家长不给买,孩子自然不高兴了,哭了,这时候哭的意义很简单,就是一种不满不高兴的情绪表达 。但这时候家长可能方法不对,为了哄孩子不哭,给他买了他要的东西,孩子破涕而笑 。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发现哭这一招挺管用的,一哭家长准给买,哭能带来更多的玩具啊,或者是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 。
这时候孩子的哭和家长的行为就够成了正强化现象的发生 。虽然孩子还小,不可能有这么高超的手段,这些是孩子的一种间接学习方式,是一种连孩子自己都感受不到自己在采用这种“伎俩”的学习 。
1、负强化理论的应用
如果孩子无理取闹,提出不切实际的购买要求,爸爸妈妈要坚决地拒绝他 。只要坚持住了第一次,以后坚持起来,就会更容易 。这种方法背后蕴涵的是负强化的原理的应用 。当孩子无理索要时又采用哭闹的“伎俩”时,家长如果能够做到坚决说“不”,意味着告诉孩子你哭闹的方法不再有效了,孩子也发现哭闹不能再换来他想要的东西,慢慢的这个毛病也就改了 。
利用该理论,改掉孩子的不好习惯,最好是在家里,毕竟在公共场合,家长拉不下面子,很难对孩子说“不”,所以家长可以有意的在家里尝试做下 。
2、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既要培养孩子的智商的发展,动手的能力等,也要培养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能力,学会彼此沟通,学会合作,这样孩子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也快,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全发展 。
与此同时,动员孩子把小朋友请到家里来一起玩,孩子平时不在意的玩具,在别的小朋友眼里常常是“宝贝”,看到别人玩得开心,或者玩出了新花样,孩子可能会发现旧玩具的新价值 。同时,有了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不觉得孤单,也会减少对玩具的依赖 。爸爸妈妈也要多和孩子玩,使孩子觉得生活丰富充实,不再过多地依赖玩具 。
我们不能拒绝孩子,有时是因为我们自己受不了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玩具的可怜样子,更多情况下可能是当孩子哭闹时,在围观的人审视自己的眼光下觉得很尴尬,只好答应孩子 。其实,孩子对这类情景的适应也许比我们想像的好 。而最适应不了的,也许恰好是我们自己 。
3.给孩子买玩具和衣服,最好不要超过哪个数呢?
孩子的玩具、衣服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当然不是的 。
1、可能性太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这样的实验:他们把孩子分成两个小组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