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疾病预防小常识秋季( 三 )


⑵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
⑶按医嘱进行其他相关治疗 。
四、猩红热
1.病因:A组溶血性链球菌 。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 。
⑵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 。冬春季多见 。
⑶易感者:
2-8岁儿童多发 。
3.临床表现
⑴发热、头痛、咽部疼痛、颈前淋巴肿大 。
⑵发热24小时出现皮疹,由中耳、颈部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布全身 。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 。面部潮红,可见"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
4.并发症
⑴化脓性并发症:中耳炎、副鼻窦炎、肺炎、乳突炎 。
⑵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 。
⑶变态反应性并发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一周;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并持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 。
⑵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病症 。
⑶对患儿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
⑷对易感儿童可口服板兰根、复方新诺明等 。
6.治疗
⑴对症处理:用淡盐水漱口,高热时用退热剂 。
⑵抗生素治疗 。
五、流行性感冒
1.病因:流感病毒 。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
⑵传播途经: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
⑶易感者: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
3.临床表现
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
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⑶病程持续约一周 。
4.并发症
肺炎、脑炎、脑膜炎、循环功能障碍等 。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 。
⑵注意室内开窗通风 。
⑶易感者可服用板兰根3-5日 。
⑷增强体质,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
⑸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
⑹少去公共场所,不去病家串门 。
⑺有条件者接种流感疫苗 。
6.治疗
⑴对症处理 。
⑵有合并症或继发感染者,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略) 。
六.细菌性痢疾
1.病因:痢疾杆菌 。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
⑵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的粪便污染手、食物、水源、玩具等或经苍蝇污染食品,经口感染 。
⑶易感者: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巩固 。
3.临床表现
⑴普遍型(典型菌痢):起病急,高热 。大便每天10次以上,以粘液、脓血为主,便后又里急后中重感,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 。
⑵轻型(非典型菌痢):不发热或低热 。大便每天3-4次,便内脓血量不多或仅为粘液,无明显全身症状 。
2-3天内病情好转 。
⑶重型:每天大便数10次,内有脓血,有里急后重感,全腹剧痛,伴呕吐、脱水、酸中毒,全身症状不重 。
⑷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 。发病急骤,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于24-36小时才出现 。此型病情较重 。
⑸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而致,体温正常或低热,大便性质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脓血交替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