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麦过敏怎么办( 三 )


2 药物治疗
(1)一线治疗药物 抗组胺药是慢性荨麻疹的主要治疗药物 , 它们能减少瘙痒、风团 。
(2)二线治疗药物:
皮质类固醇激素:对慢性荨麻疹应用足量的抗组胺药无效时为缩短病症偶需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 。
肾上腺素:对唇黏膜的血管性水肿 , 可直接用肾上腺素喷雾吸入能取得一定疗效 。
甲状腺素:CIU病人出现甲状腺自身免疫时 , 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 , 可应用甲状腺素治疗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慢性荨麻疹单用抗组胺药治疗是困难的 , 常不能获满意结果 。孟鲁司特(montelukast)是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
磺胺吡啶:可用于慢性荨麻疹、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的治疗
其他:秋水仙碱、羟氯喹、氨苯砜和消炎痛治疗荨麻疹性血管炎明显有效 。
(3)三线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 。
当然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处方下使用 。
3.宝宝对小麦过敏甚是严重 , 有什么办法能让宝宝脱敏吗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近30年来 ,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了3倍 , 涉及全球22%的人口 。在中国 , 受过敏威胁最大的是婴幼儿群
体 , 目前有1/5的宝宝正遭到过敏困扰 。近日 , 《生命时报》采访人员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免疫科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陈同辛教授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王山米教授 , 专家指出 , 对抗过敏 , 正确预防和护理是关键 , 随着年龄增长 , 宝宝过敏会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症状 , 护理方法也有所差异 。
0~6个月:对于新生儿来说 , 由于和外界接触较少 , 饮食单一 , 加上胃肠道和免疫发育不完善 , 因此最容易发生牛奶蛋白过敏 。研究显示 , 约5%~15%的新生儿存在疑似牛奶蛋白过敏症的症状 , 通常表现为宝宝喝奶后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以及湿疹等 。
预防和护理:首先在分娩方式上要尽量选择顺产 。研究显示 , 剖宫产会使婴幼儿过敏风险增加3倍 , 而顺产有利于宝宝肠道和全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和成熟 。其次 , 
纯母乳喂养4~6个月可有效减少宝宝过敏 , 哺乳期的母亲或婴儿添加康敏元抗过敏乳酸菌 , 也能起到预防过敏的功效 。最后 , 如果母乳不足 , 对高危过敏新生儿(父母有过敏疾
病、剖宫产婴儿等) , 最好选择适度水解的配方奶粉 , 以降低宝宝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 。
6个月~2岁:宝宝添加辅食后 , 很容易出现食物过敏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湿疹、荨麻疹、哮喘、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 。常见的易导致宝宝过敏的食物有大豆、小麦、花生、鸡蛋以及鱼虾等 。
预防和护理:添加辅食最好在6个月后 , 遵循“少量添加 , 每次添加一种”的原则 , 如果有过敏症状要及时停食 。多给孩子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绿色食品 。湿疹宝
宝平时应穿宽松的棉质衣服 , 新衣服应洗过再穿 , 洗澡后应立即涂上无刺激的护肤霜 。必要时可以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并对症治疗 。
食物过敏的患儿在肠道形态学上可能无改变 , 但肠道通透性却是增强的 , 给宝宝补充抗过敏乳酸菌(中文名:康敏元益生菌)是利用对人体无害的益生菌其中包含专利抗过敏乳酸菌菌种:唾液乳杆菌PM-A0006、格氏乳杆菌PM-A0005、约氏乳杆菌PM-A0009以及副干酪乳杆菌LP等抗过敏益生菌 , 能够有效的刺激免疫细胞产生INF、IL-10等细胞激素 , 使TH1型免疫系统发育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