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适合做什么活动( 三 )


七夕节俗中,较为典型的活动是穿针比巧,还有蛛网卜巧等 。
有《乞巧》诗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女工成为社会评价劳动女性的一条标准,也逐渐成为妇女自我认知的标准 。只有提高了女工技能,才会生产出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也才会拥有一定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
七夕“蛛网卜巧”是另一种女性常用的乞巧方式 。大家都知道蜘蛛善织 。女子为练就巧工妙手,就向代表喜兆的“织坛神手”蜘蛛学习,企望能从蜘蛛织网中觅寻某种经验、启发和灵感,提高纺织技艺 。另外,蜘蛛是“喜子”,也被称作“喜蜘蛛”,民间有“蜘蛛集而百事喜”的俗语,蜘蛛垂线而下,寓意为“喜从天降” 。
【七夕节适合做什么活动】不管是穿针乞巧,还是蛛网卜巧,表现的都是女性对女工技巧的追求,反映了女性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女工才能、证明自己的女工天赋,以及通过展示女工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取向 。这些活动,一方面培养和训练了女性的生产技能,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乡村文化 。
除了前面谈到的一些习俗外,七夕的习俗还有很多 。如,给亲戚送饼子,姑娘们清晨到草中打露水、拜仙禾、拜神菜,拜魁星、晒衣晒书、染指甲、吃巧果等 。
七夕节有着很深的古代农耕文明痕迹,蕴含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内容 。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渗透着重耕、重织的小农生产观念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观念 。而由这一故事形成的一系列一年一度的七夕节风俗,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的重视,也体现了广大女性与农业社会相适应,表达了她们勤劳能干以及对平安、和谐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4.七夕节的时候人们会干什么?
1、穿针乞巧:古代女子会在这一天穿针引线,以此祈盼自己是个手巧的女子 。
2、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种下绿豆、红豆等谷物,等七夕那天长出苗,再以彩线绑起来,以此为“种生” 。
3、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夜晚的时候放上一张小桌,桌子上置茶、酒、水果、桂圆、红枣、花生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
民间习俗:
1、对月穿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
2、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以上内容参考
5.七夕节有什么民俗活动
习俗活动:
穿针乞巧: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
兰夜斗巧:据说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 。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