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蒸出汗量是多少( 三 )


亦有些特殊出汗,如绝汗(又称脱汗)、黄汗、战汗等 。绝汗是指大汗淋漓不止,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的绝脱之证 。黄汗与战汗是外感热病中的特殊症状 。
【常见证候】
太阳表虚:全身汗出,兼有发热恶风,头项涌,鼻塞,苔薄白,脉浮缓 。
阳明热盛:全身大汗,汗量较多,壮热或潮热,口渴喜冷饮,面赤,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
暑伤气津:全身汗出,频频不断,兼有烦渴,胸膈痞闷,口渴喜饮,少气乏力,倦怠神疲,舌红,苔黄,脉洪大无力或濡数 。
湿热交蒸:全身,头部或手足部汗出,口中粘腻而苦,渴不欲饮,身热不畅,肢困烦躁,脘闷纳呆,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
阴虚火旺:睡时全身出汗,醒时汗止,或心胸部,手足部汗出,兼有虚烦不寐,五心烦热,潮热颧红,或有心悸,咳喘,腰膝酸软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
人体出汗与气温等环境条件是很有关系的 。现代保健医学把人体出汗分为不显汗和有效汗 。当气温低于摄氏20度时,处于静止状态的人也会排汗,但这种汗液非常细小,人体感觉不出来,故称不显汗;而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或气温高于摄氏25度时,不显汗占的比重就不大了,为了散发热量,人体就要通过排出并蒸发汗液的形式来散热,这种汗液很容易感觉出来,故称有效汗 。
所以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保持体温稳定的重要机能 。需要说明的是,健康人体的出汗多少,除了与气温和活动量有关外,与风、湿度、气压等气象因子关系也很密切 。当温度高、湿度小时,人体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当风速较小、湿度和气压较高时,即使气温较高,人体也会出汗不畅,在这样的情况下,人较容易中暑 。
能不能出汗,常常预示着病是否康复 。例如,有些人偶感风寒,总是喝完姜汤后卧床,盖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 。这是因为着凉感冒的人,汗腺受寒而阻,不能以出汗方式散热,导致体温升高;喝汤盖被后,汗腺因受热而舒张,从而排出汗液,散发体热,降低体温,真可谓“汗到病除” 。
出汗的多少与否,也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
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对健康就不利了 。过多出汗,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趋减,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大量出汗,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 。所以,夏季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流质和适当的盐分 。
我国传统医书《内经》也列出许多用“出汗”诊断疾病的例子 。例如,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较少,但小便却多;肝臌胀(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黄色并略带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体质虚弱的人,睡眠时容易盗汗;而在高烧出汗后,常常会导致体温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状 。
3.护理出汗量计算方法
1、当汗滴为小米粒状,额面部(100平方厘米)皮肤出汗量(0.37±0.13)ml 。
2、当汗滴为芝麻粒状,额面部(100平方厘米)皮肤出汗量(0.73±0.17)ml 。
3、当汗滴未绿豆粒状,额面部(100平方厘米)皮肤出汗量(1.15±0.21)ml 公式:显性出汗量(ml/l)=不同形状汗滴的数量[ml/100平方厘米]*60/形成该汗滴的时间(min)*显性出汗面积(平方厘米) 。
扩展资料
1、通过出汗发散热量调节体温 。夏天坐着工作,每天的发汗量约为300克;体力劳动时可提高10倍 。
2、出汗中枢随动物而异,有的在脊髓,有的在丘脑下部(温热性出汗)等 。人的精神性出汗中枢推测是在大脑皮层 。汗液约含0.2%的氯化钠外,还含有K+、丙酮酸、乳酸、糖、肌酸酐和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