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鬼节吗( 三 )


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 。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 。”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
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
5.中元节和鬼节不一样吗?
是一样的,民间叫“鬼节”,实际上没有这个叫法,叫“中元节” 。
北方的“中元节”在七月十五,华南地区在七月十四 。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 。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 。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 。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 。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 。
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
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 。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 。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 。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
6.中元节俗称鬼节,中元节的来历是什么?
中元节被叫作鬼节,与清明节和寒衣节被称为我国的三大鬼节,距离现在已经就以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元节在没有盛行之前,起源于中国的道家文化 。中元节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开始,经过了发展和变化,而延续了下来,最终也就发展成了现在的中元节 。
中元节是道家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所以每个地方中元节的习俗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到了中元节这天,中原地区的人们会将小麦的碎屑做成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来到田间进祭祀 。还会准备很多的水果,肉类,酒和纸钱等物品来祭祀祖先,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庇佑 。而南方地区的习俗就更丰富了,许多的地方的居民会用制作纸人,纸船和锡箔元宝,放到水中间点燃 。
有的地方出嫁后的女子在中元节必须要回家祭祖,而且需要准备纸衣 。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过中元节,他们会通过歌舞的方式来祈求神的庇佑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内容 。
其实除了中元节以外,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 。
三元主要来自中国古代的道家,古代道家将天,地和水看做三界,而三界都有个自己各自的管理者,所以三元节就是祭拜天地水的活动 。上元节也被叫作元宵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古代是祭祀上天的活动 。中元节也被叫作鬼节,古代主要是祭祀地的活动,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 。而下元节也被称作下元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古代主要是祭祀水和祖先的活动 。
不过到了现代,大型的祭祀活动当然是比较少见了,这些节日也都被赋予新的含义,主要是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愿望的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