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文艺创作必须破除唯流量论 对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

文艺创作必须破除唯流量论
闫伟朱斌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10日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9月10日第07版)
近日 ,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 , 明确抵制违法失德人员 , 坚决反对和抵制唯流量论、泛娱乐化、高价片酬 , 对于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 , 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充盈文艺创作、视听空间 , 才能正本清源 , 净化行业生态 。
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 , 明星的生成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 明星效应也会对作品的社会传播起到一定作用 。 但如果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 , 就是舍本逐末了 。 一段时间以来 , 业界有时对流量明星存在着过度依赖与过度追捧 , 体现为影视剧集为其量身定制、综艺晚会为其打造秀场、网络平台为其热搜霸榜 , 滋生出作品服务于个人的错误倾向 。 如果任由这种要阵容不要内容 , 要颜值不要价值 , 要热度不要深度的倾向泛滥 , 将导致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 , 脱离正确轨道 。
事实上 , 优秀的文艺作品 , 不是吸纳明星、炒作明星 , 而是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制造明星 。 以电视剧为例 , 《闯关东》《士兵突击》《潜伏》等现象级作品的诞生 , 让其中一些演员的知名度随之提升 , 证明了演员出圈靠的是用心、用情、用功的创作态度和不断磨练以至娴熟的高超演技 。 一旦那些台词对口型 , 拍戏靠替身的流量明星充斥作品 , 必然拉低作品品质 , 也损毁演员声誉 。
因此 , 以流量明星为中心的作品生产机制必须被整治 。 流量明星本是商业逻辑运作的产物 , 如果流量至上的价值观横行 , 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变为彻底的市场投机行为 。 一味追求通过明星展示、粉丝聚集等方式获得流量和收益 , 仅仅满足感官刺激而忽视观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 , 以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心态进行创作生产 , 只会助长粗制滥造、畸形审美之风 , 长此以往 , 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逻辑必然会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 。
透过流量明星现象 , 我们更加认识到强化年轻演员艺德修养的重要性 。 德艺双馨是我国文艺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 。 富连成素有京剧第一科班之称 , 其内部相传的训词中讲道:我辈既务斯业 , 便当专心用功 。 以后名扬四海 , 根据即在年轻 。 无论多大的明星 , 其职业归属都是演员 , 新人辈出的演艺行业尤其需要年轻演员严于律己 。 所谓台上演戏 , 台下做人 , 文艺作品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营养与思想启迪的 , 演员的名气越大责任也越大 , 光环越多磨练也越多 。 作为演员 , 只有自觉按照示范者和引领者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 才能以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口碑提升演艺事业上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
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生态 , 是一项需要多方达成合作治理共识的系统性工程 , 人的问题尤其重要 , 人的问题解决了 , 就会一通百通 。 无德不足以立身 , 更遑论立业 ,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 , 注定只能是妄想和徒劳 。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文艺工作者沉潜创作心态 , 破除唯流量论 , 怀揣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不懈追求 , 在成就自身职业理想的同时 , 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文艺创作必须破除唯流量论 对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作者单位:闫伟 ,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朱斌 , 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