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文钱价值多少人民币 一文钱等于多少人民币( 二 )


1912年的北京城,一个大洋可以换来60斤大米,如果按照当今普通的物价来说,从大米角度衡量当年的一个大洋,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300元 。
而到了30年代初期的北京,一个大洋只能换来25斤大米 。要是在成都,一个大洋只能换来16斤大米或是5斤猪肉 。
之所以银元前后价值如此不同,除了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外,从银元角度看商品价值更能反映出民国当年的社会价值标准 。
一言以蔽之,民国的社会动荡与战争频发,生活必需品才是最重要的物资 。无法保证稳定的粮食、工业生产再加上资本家的趁机牟利,哪怕是银成分足量的优质银元,在人们眼中也比不上这些可以果腹的物资重要 。
所以说,银元的购买力在民国时期不断发生变化,可以给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任何货币想要稳定发挥价值与作用,都要建立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 。
对于动荡年代的人们来说,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存物资才是最实在的,货币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

清朝一文钱价值多少人民币 一文钱等于多少人民币

文章插图
不同阶层民国人眼中,“一文钱”与“一个大洋”的实际意义有了之前的铺垫,大家自然会明白,对于银元与当今货币的衡量,其实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 。那就是以某种商品为衡量媒介,例如最常见的生活物资(大米、猪肉)一类 。
正如开篇提到的骆驼祥子与鲁迅收入的差别,我们在简单地从商品价格角度衡量银元的价值几何外,还应该从整体生活水平对银元的价值进行把握 。
虽不见得可以得出一个多么明确的衡量价值,可这样的衡量才是最客观的,还能展现民国时期的人与现代人在很多价值观问题上的截然不同 。
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百花齐放,每个行业都有可能出现富豪,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开放与平和,可在民国时期却并非如此 。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一个群体,也就是从事文化、知识传播的这一群人,鲁迅便是最经典的代表人物 。
他们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教书育人,都可以拥有很可观的收入,这群人在民国时期,算得上是实实在在的中产阶级以上 。
鲁迅大师当年一年的收入足可以轻松买下一套房子,当然,他属于特例 。可当时一般的高校教师、文学作家,每月收入也可以达到100-200大洋 。
清朝一文钱价值多少人民币 一文钱等于多少人民币

文章插图
再来看最普遍的农民、工人,当年这群人每月收入大概在6个大洋上下,切莫小瞧这区区6个银元,相当于一大家子人一个月的开销 。
按照如今工人平均工资3000元来换算,当年的一个大洋,真的堪比如今的500元人民币(大概) 。仅凭这一点,我们就足以看出一个大洋对一位民国大众来说,意味着什么 。
再来看前文提到的《骆驼祥子》片段,实际上,在老舍笔下还原的民国劳苦大众,每月能收入6个大洋都是天方夜谭 。
就拿祥子这样的黄包车夫来说,一天辛苦下来,也就能赚个一角大洋,一个月的生活费仅有3块大洋,这也就能解释祥子为何计划一千天攒下100大洋换新车的举动 。
因为只有这样,祥子才有可能摆脱去车行交租并获得相对丰厚的收入 。
毫不夸张地讲,民国时期的一个大洋,在文人墨客、军阀大佬的眼中微不足道,可对于普通的劳苦大众来说,这都有可能是决定生死的救命钱,甚至已经不能用“一块大洋放到现在值多少钱”来衡量了 。
至于“一文钱”与“一个大洋”的问题,当年民国各个地区的换算标准还是不尽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