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二 )


09.设问
■□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 , 故意先提出问题 , 明知故问 , 自问自答 。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 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正确的方法运用设问 , 能引人注意 , 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 , 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 , 使文章起波澜 , 有变化 。【例如】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李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
10.反问
■□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 , 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李清照本自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文章插图
11.比喻
■□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 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 , 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大漠沙如雪 , 燕山月似钩 。——《马诗》李贺
12.联想
■□ 联想 , 具体来说 , 是借助想象 , 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 , 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千里澄江似练 , 翠峰如簇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13.通感
■□ 通感又叫“移觉” ,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 , 彼此挪移转换 , 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 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 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白居易黄鹤楼中吹玉笛 , 江城五月落梅花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14.互文
■□ 在古文中 , 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 , 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 , 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 就是互文 。具体地说 , 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 , 看似各说一件事 , 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 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杜牧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王昌龄将军百战死 , 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将士(将军和战士)们从军十年 , 经过千百次战斗 , 有的战死沙场 , 有的凯旋归来 。
15.拟人
■□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 , 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修辞手法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贺知章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16.拈连
■□ 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 , 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 , 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 , 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 , 搭配之后 , 虽然不合事理 , 但依靠上下文语境 , 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 。运用拈连时 , 不能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联系 , 而应从语义出发 , 把握事物间的内在关系 , 只有内容相符 , 才能“拈”得自然 , ”连”得贴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