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留出时间和空间 , 给孩子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学会倾听 , 激发内在的“同理心” , 还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 同时这种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 又为孩子未来生活中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提升 。
当然不急于介入 , 并不等于不介入 , 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 , 孩子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自我消化、解决 , 这时家长就该适当的介入 , 不然孩子会误认为自己的打人行为是受到默许的 。
家长在介入时首先要保证公平公正、冷静客观的态度 , 其次弄清楚孩子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 最后对“打人者”和“被打者”要区别对待 。
对于“打人者”:家长应该坚决地制止和纠正 , 要让“打人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 认识到打人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 让他们知道只有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 才会被集体接纳 。
文章图片
对于“被打者”:家长应引导孩子采取适度、合理的还击策略 , 例如:当自己受到他人攻击时 , 进行有效的回击 , 不仅可以阻止攻击者的侵犯 , 还可以自我保护不受伤害 , 帮助孩子树立平等的人际交往观 。
文章图片
如何彻底戒掉孩子“爱打人”的行为?
有研究者认为 , 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 , 也就是当孩子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 , 受到阻碍所产生的挫折感 , 这种挫折感反映到行为上就是对人、对物产生的攻击性行为 。 所以想让孩子彻底的戒掉打人的坏习惯 , 就要先帮孩子认识并克服这种挫折感 。
1.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 , 当孩子遭遇他人不友好的行为时 , 如果听到对方解释说“我不是故意的” , 则他们一般会选择原谅对方 , 而当孩子认为玩伴是故意做出对自己不友好的行为时 , 他们更倾向于攻击对方 。 也就是说 , 孩子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 , 决定着他随后的行为 , 因此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对孩子打人行为的戒除有重要的作用 。
文章图片
皮亚杰曾说:孩子在7岁前是属于感知运算期和前运算期 , 这个时候孩子们主要是靠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相互刺激去提升自己的认知力的 , 而思维力的发展又是以认知力的提升为前提的 。
提升孩子认知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种 , 例如:通过带孩子走出家门 , 来开拓孩子的眼界 , 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对于内向不善交流的孩子 , 家长应该先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像合作、协商、分享、轮流等交往技能 , 提高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谈话技巧 , 以此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 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 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 , 帮助孩子得到社交的门票 , 从而被其他孩子所接受 。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孩子的言行举止都有父母的影子 , 好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带来终生受益的影响 。
文章图片
有的孩子性格温顺 , 小朋友欺负他 , 他也不会还击 ,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 于是就在家里教孩子“有人打你 , 你就打回去”之类的话 , 结果导致孩子认为打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 以后遇到问题也可以用打人解决 。
不管孩子被打 , 还是打别人 , 家长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打人这种行为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 当孩子出现言行问题时 , 家长首先应该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行是否得当?其次父母应该从孩子的成长着眼 , 尝试着和孩子讲道理 , 并教他们如何与人正确的沟通和交往 , 而不是睚眦必报、斤斤计较 , 甚至放纵孩子恃强凌弱 。
- 给孩子报兴趣班,别盲目跟风,做好这些,娃开心家长也不花冤枉钱
- 二胎家庭两个孩子最佳年龄差,避开3个叛逆期,父母更轻松
- 纠结!教师节送不送礼,孩子真的会被区别对待吗?业内人士这么说
- 孩子有这些“烦人”的表现,说明智商很高,家长可别盲目纠正
- 大S“你应该给孩子零花钱”,小S“有钱就乱花”,到底谁对?
- 哈佛研究发现:孩子人生中的“黄金7年”,很多家长都错过了
- 孩子一顿饭吃俩小时?可能源于餐桌上的几条“坏示范”
- 央视曝光“毒文具”:长期使用影响孩子健康,校门口超市销量很大
- 夏天带娃,家长避开这几个禁区,孩子身体才能少生病长得高
- 专注力培养一生只有2次机会,想让孩子学习好,建议为他抓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