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股东权益大联盟喊话“分拆” 汇丰控股企求“保身”( 二 )


随着中期业绩的发布,已经有投行火速调整自己前期对汇丰控股过分悲观的预期 。大摩发布研报将汇丰控股今、明两年盈利预测上调至14.9%、8.9%,目标价由59港元升至61.3港元,但维持“与大市同步”评级 。大摩表示,汇丰控股明年的有形股本回报率(RoTE)指引升至超过12%,主因预期净利息收入表现及成本节约可持续至明年 。此外,高盛也发布研报将汇丰控股的目标价由70港元上调7%至75港元,并重申了“买入”评级 。
亚洲业务拆或不拆
中小股东激辩管理层
基于估值抬升、长期股东回报、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盈利水平和运营效率、规避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因素考虑,今年以来分拆汇丰控股的呼声节节高涨 。分拆的焦点,则在于能否将贷款业务、营收和利润贡献在集团占比巨大的亚洲业务单拎出来,以独立地在亚洲上市的法人实体来运营 。
或许汇丰控股管理层也是始料未及,汇丰控股散户股东对分拆亚洲业务的诉求如此之激烈、意志如此之坚定 。8月2日,在汇丰控股投资人见面会召开之前,会场外就有小股东租用货车表达诉求,货车上的横幅赫然写明“分拆汇控、刻不容缓” 。
这场关于“to 拆 or not to 拆”的灵魂拷问,火药味已变得前所未有的浓重 。
综合相关媒体报道、公开信息和证券时报采访人员的多方了解,目前,汇丰控股不少散户股东自发成立了“汇丰小股东权益大联盟”,甚至有股东代表直接在社交网络上开设名为“分拆汇控关注组”的账号,要求汇丰分拆,成立一家总部设在香港,专注亚洲业务的上市公司,以释放潜在价值 。“汇丰小股东权益大联盟”的普遍观点是——分拆有利集团的市值和派息,从长远来看还能让汇丰集团避免受到国际地缘政治风险的过多扰动 。
小股东提出“分拆亚洲业务”的重要原因,是基于亚洲业务在汇丰控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这从其中期业绩报告中的列账基准除税前利润占比就能直观看到——截至2021年6月末、2021年12月末、2022年6月末,亚洲业务贡献的税前利润占比依次为64%、65.9%、68.7%,逐级上升 。
而与此相较,汇丰控股的欧洲地区列账基准除税前利润在今年上半年腰斩,从去年末的18.11亿美元,锐减至8.83亿美元;税前利润占比由22.4%剧降至9.6% 。
这也是汇丰控股一些小股东反复表达对“亚洲补贴欧美”不满的原因 。近年来,汇丰控股业绩饱受欧美业务拖累,在2015~2020年间,汇丰控股亚洲业务基本贡献超过100%的税前利润 。就算2021年后,亚洲业务仍贡献大部分利润 。但这些业绩,都被用以补贴欧美市场,损害股东利益之余,亦阻碍了集团的长远发展 。
事实上,分拆汇丰控股的动议是具备足够可行性的——汇丰控股有着相对独特的分散财务、业务和法律实体结构(比如其亚洲业务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运营),资产和业务能较为有序地分离和处置 。因此,国际咨询机构、CFA持证人In Toto Consulting Ltd此前发布了一份研报,针对汇丰亚洲重组的三种可行性方案进行利弊评估和潜在价值分析,这三种方案分别是分拆亚洲业务、切离亚洲业务、切离香港零售业务(恒生银行除外) 。
但现在,无论是中小股东的诉求,还是专业机构的分析,都说服不了汇丰控股管理层 。在汇丰控股近日召开的业绩分析会上,关于“分拆亚洲”的提问接踵而至,而该公司行政总裁祈耀年、财务总监邵伟信等高管人员均明确表示,分拆无法为股东交付更多价值,甚至反而带来负面影响,除损失国际性协同效应外,执行分拆需考虑所涉及的重大成本与执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