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牙齿为什么最漂亮 ?( 二 )


医生一般按工作时间来计薪,由于国家保险的预算总数不足,在衡量解决客户需求与收入的平衡时,他们会自动把工作简化,能解决基本问题就行 。在牙科医疗上,如果说欧洲、日本等国的保险可能是80(国家)和20(商业)的区别,则美国几乎是0和100的区别,因为美国牙科多是商业保险 。美国牙科商业保险大都是定额的,复盖项目也不同,像洗牙这种可能是全额的,但再高级一点,矫正、种植就会有复盖面区别,做牙冠时,在材料上也有复盖面的选择 。
一般基本保险复盖面50%、80%、100%等不同选项 。
商业保险在保费设计上非常精确,譬如保险公司非常支持洗牙,因为维护好了牙齿,以后的赔付也会少,但一个人若是老不去洗牙,可能还会增加保费 。如果是牙齿有问题的老年人,也会设置较高的门槛 。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人看牙全部是“自费”商业保险也不能解决全部市场需求,有人发现自己交200美元保费,封顶可能是1000美元,而自己选择的项目保险都不复盖,有钱人干脆就选择纯自费 。国家保险对商业保险带有强烈的“挤出效应” 。如果国家保险复盖面较宽,则商业保险的市场就非常小 。美国虽有远比中国等第三世界更完备的国家保险,但制度设计上使之只便利退休者或穷人,一般年轻能挣钱的,都会买商业保险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保险还是商业保险,羊毛都出在羊身上,复盖面极宽的国家保险,其支出来源还是纳税人,已经在纳税时为自己的牙齿出过钱的欧洲人,大多数当然不会额外再购买商业保险 。除非他们到了美国 。
牙医两重天不同保险体制对牙科医生群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欧洲、日本、加拿大的牙医大部分做国家保险业务,由于保费有限,只能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每天拼数量 。日本牙医业内就有普遍的“四十岁一病”,就是高强度的工作累出来的 。日本、英国牙医的梦想,就是不做国家保险的生意,去做商业保险的生意 。而美国牙医的梦想则更进一步,不做商业保险的生意,只做自费的生意——美国的明星和富豪多不会购买商业保险,而是自费看牙医 。相比欧洲和日本同行,美国牙科医生的收入和待遇极为丰厚,经常会有在医生40岁、50岁后重新进修考牙医执照,因为哪怕只能在退休前工作10年,也能比前20年的报酬还高 。有时技术创新能为牙医带来极高收入,比如一个叫米尔多夫曼的医生,创造了一个新的牙齿美白技术,在参加一个真人秀节目展示后,其技术产品的销售就从3600万美元涨到一亿多美元 。收入高自然进入门槛高 。美国在牙医教育上把控较严 。
只有30馀所专业口腔学校毕业生才被认可 。而且牙科学院费用都很高,每年学费约5-7万美元 。公立学校相对较低,尤其对本州或本市的学生,如加州的UCLA等 。
因为高学费,学业贷款在牙医专业中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每个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后负担额度在15万美元左右 。不过,相对他们将来的收入,这笔贷款负担并不算重 。得益于保险体制和市场,美国牙医就业渠道较广,这让他们在某种程度有自己选择病人的机会,一些人愿意去接有保险的病人,因为收入很稳定;一些则只愿意接高端的自费客户,但市场竞争激烈 。
美国开诊所的程序非常简便,准备好第二天就能开张 。而中国则相反,开一个诊所要盖无数公章 。这或许是中西质量控制理念的差别,西方是建立在高质量的教育上,人的素质是第一位,而中国则认为,严密的行政监管远比医学教育更能提高医生的技术和责任心 。欧美国家,一个家庭可能几代人都找一个私人诊所的牙医,因为医生的饭碗建立在熟人社会的职业口碑上,这种牢固的信任纽带,使得顾客有极高的医从性,而医生也会尽力把病人治好 。在医院的稳定性上,欧洲和美国相似,连锁医院的稳定性低于医生个人开办的诊所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