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男孩的畸形人格( 二 )


但是,我发现他是变着法子要我给他花钱,什么流行要买什么,什么时尚要穿什么 。
我说:“你还是一个中学生,怎么能这么高消费,你们学校的同学都这样吗?”还没等我说完,他就冲我喊上了:“你别提我们同学,我们同学还不像我这样连个完整的家都没有呢 。我缺爸少妈的,本来就低人一等,我再连名牌也买不起,你还让我怎么在同学中有点儿地位 。”“那你里里外外都是名牌,同学们就看得起你了吗?”“那当然,最起码人家有什么我就不缺什么,再者说了,你不是说过要让我过最好的日子吗?”儿子的口气里满是理所当然和对我的轻视,为了我们之间能够维系一种平衡,我能忍的就都忍了 。
就这样直到有一天,他动手打了我,我才猛然意识到,这孩子已经被我宠坏了 。
这点孩子他自己也认识到了,那次他打了我,他自己也哭了,他请我原谅他,说他一冲动起来就很难控制自己 。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为子女付出的越多,就越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结果,有的甚至是适得其反 。
一味的付出成了孩子人格畸形的催化剂
从历史上看,目前正处于青春期的这一代孩子的父母,他们大都经历过物质上的贫乏,精神上的磨砺,及肉体上的磨难,他们的命运随国家发展的命运跌宕起伏,一直没有平静过 。
年轻时代的插队,中年时代的下岗,该谈爱情的时候无力奢求爱情,该家庭稳定的时候,又面临外面世界的天翻地覆,他们最难把握的是自己的人生 。
因为这难以把握的人生,又造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以及对孩子的复杂心态 。但是,这复杂的心态中又有一种共性的东西,那就是一种补偿心理 。
尤其是在单亲家庭中,无论是单亲母亲还是单亲父亲,他们的经济条件,职业特征,受教育程度可能是千差万别,但心态上却有一种东西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为孩子考虑一切,做一切的补偿 。
像刘勇的妈妈,在她独立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的同时,她心里已有了深深的歉疚 。她觉得这所有的不幸都是由她造成的,因而,她试图为孩子承担一切,包括在个性上无原则地纵容 。
实际上她这样做已经造成了极为可怕的后果 。
她儿子刘勇身上的问题已远远不再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 。
一个18岁的青年不具备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屡屡在家庭里对自己的母亲施用暴力,并且,有着不可遏制的物欲,这一切都已证明他严重的人格畸形,而根源则同他母亲的教育有关 。
我们在这里姑且不去评说刘勇那位从来不尽父亲责任的父亲,在刘勇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没有父亲的影子,这已经是他性格嬗变中的一大隐患 。
那位不负责任的父亲首先给了孩子深刻的印象是“原来人可以如此这般地不负责任 。”我相信这是成长中的刘勇在世界观形成时留下的深刻烙印 。
满是负罪感和歉疚的母亲,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刘勇的个人意志成为了主宰一切的砝码 。
讨厌母亲再谈恋爱,母亲便让步不再打算结婚的事,不顾家里的经济状况,一定要满足自己追逐名牌的心态,为了让儿子达到这些愿望,母亲只好四处去兼职,日夜劳作 。
实际上刘勇母亲的这种付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儿子人格畸形的催化剂 。
单亲家庭的孩子本来就有一种自卑感,有时候这种自卑感并不完全来自于外部环境 。家庭成员的欠缺会使自卑感植根于内心深处,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 。
刘勇父母离婚的时候,他正好是14岁,刚刚处于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