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宝宝出生后别忘听力筛查( 二 )


对有听力损伤的孩子早期进行干预治疗,使其听觉系统受到应有的声音刺激而不断发育完善,将会促使孩子的听力和语言能力达到或接近健康儿童的水平 。尽可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个体,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的干预,以使语言发育不受到损害,无疑对提高人口素质、降低聋哑儿童的发生率,促进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
治疗最佳时机是半岁前
可见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目的、意义,就是在所有出生的新生儿中“筛查”出有听力损害的个体,再对筛查“未通过”的个体作进一步的听力学评估,确定是否有听力损害,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治疗方案 。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听力损伤的婴幼儿,开始治疗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岁,不然,康复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
-健康知识加油站
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
由于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如此重要,我国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第64号令《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常规项目 。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通常是:在宝宝出生后2-7天进行,如果初筛不通过,可以在宝宝42天大的时候再进行复筛;如果复筛还不通过,应在3个月龄内进行听力学诊断、评估 。如果确定小孩的听力不正常,要进一步查找原因,针对原因区别治疗 。
听力筛查未通过未必就代表听力障碍
一旦自己的宝宝不能通过听力筛查,父母往往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因此,需要对听力筛查结果有个正确的认识 。
一般来说,不能通过听力筛查仅仅表示听力学意义上可能存在异常,可能存在耳蜗的异常,也可能由于耳道狭小或堵塞影响了声音的传导,还可能是环境噪音过大或孩子配合不佳(活动或哭吵)所致 。另外,检查人员缺乏经验有时也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听力筛查只是筛查,并不能下定论,筛查报告单上一般也不会写上正常或异常,而是表达为“阴性”或“阳性”,“通过”或“未通过”等 。
如果首次筛查不能通过,父母不必过分担心,但必须进一步复查 。若经过2-3次复查仍无法通过,则应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争取在生后3个月内作出明确诊断 。
如果耳声发射法听力筛查“通过”,能说明在孩子的外耳道记录到正常耳声反应,表明外周听觉器官功能正常 。在有些情况下外周听觉器官正常,但存在蜗后神经通路异常,则无法被耳声发射法检查发现 。此外,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听力也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受损,即使通过了听力筛查,也应该加强卫生保健,防止后 天 性 听力 障 碍的 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