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屈原投江千余年前 龙舟竞渡在什么时期就有了( 二 )


龙舟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与纪念屈原之间产生联系的时间相对较晚 。关于屈原 , 《史记》只记载其不甘与世俗同流合污 , “于是怀石 , 遂自投汨罗以死” , 并未记载其投江的具体日期 。直到南朝时期 , 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才第一次明确提到屈原投汨罗江的日期为五月五日 , 并且将龙舟竞渡与屈原之死直接联系起来 , 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 , 是日投汨罗死 , 楚人哀之 , 乃以舟楫拯救 。端阳竞渡 , 乃遗俗也 。”然而在当时 , 这一说法并未取得权威的地位 。
【早在屈原投江千余年前 龙舟竞渡在什么时期就有了】真正使龙舟竞渡作为纪念屈原的活动项目而存在 , 并使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唐代名相魏徵 。由他主持编写的《隋书·地理志》载 ,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 , 土人追到洞庭不见 , 湖大船小 , 莫得济者 , 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 , 竞会亭上 , 习以相传 , 为竞渡之戏 。”凭借着魏徵千古名相的声望以及《隋书》作为正史官书的权威性 , 此说对唐及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自此 , 绝大多数地区竞渡活动的文化内涵被统一在了“纪念屈原”这样一个富有爱国色彩且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主题之中 , 从而使得龙舟竞渡这一原本具有浓厚敬神祈福色彩的活动具有了深厚的社会文化意味 。屈原的爱国精神也自此随着龙舟竞渡活动的传播而对整个社会意识发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 成为龙舟文化的精华部分 。
隋唐时期 , 端午节已是全民性的民族节日 , 龙舟竞渡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节日活动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就较全面地描绘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两岸罗衣破晕香 , 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 ,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 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 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 , 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 , 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 , 两岸十舟五来往 。”岸上观者如云 , 呼声雷动 , 河上竞渡双方全力拼搏 , 誓不服输 。龙舟赛事之盛 , 可谓历历在目 。
隋唐以降 , 龙舟竞渡活动虽曾因舟船倾覆以及竞渡者斗殴等原因而在部分地区遭到禁止 , 但始终是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宋人楼钥的“锦标赢得千人笑 , 画鼓敲残一半春 。薄暮游船分散去 , 尚余箫鼓绕湖滨” , 明人冯梦龙的“十里长河一旦开 ,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 惆怅龙舟不更回 。”等诗句都对当时的龙舟竞渡活动进行了生动描述 。除诗文之外 , 历代画家们也用他们的画笔直接描摹了龙舟竞渡时欢快热闹的场面 。如唐代李昭道的《龙舟竞渡图》 , 北宋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 , 元代郑重的《龙舟竞渡图》 , 清代郎世宁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等画作分别为后人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龙舟活动场景 。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出 , 上至皇帝嫔妃 , 下至普通百姓 , 对龙舟竞渡活动无不兴趣盎然 。
比较有意思的是 , 龙神在汉末前一直是崇高的存在 , 人们对其敬畏有加 。然而自南北朝时期起 , 随着佛教的传入及普及 , 地位尊崇的中国龙与地位较低的印度龙逐渐合二为一 , 龙在民间信仰中也逐渐由地位崇高的龙神转变成了地位较低的龙王 。在殷商时代 , 龙神是连商王都要虔心问卜的大神 , 而到了元明清时期 , 龙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低级水神之一 , 不再是那个高不可攀、不可战胜的存在了 。如在元杂剧《张生煮海》中 , 龙王面对书生的挑战束手无策 , 只能乖乖交出女儿 。而在明小说《封神演义》中 , 龙王不但被哪吒那样的孩童痛殴 , 甚至连龙子也难逃被抽筋剥皮的厄运 。由于龙的地位大幅下降 , 人们在龙舟竞渡中对龙的敬畏之心在宋代之后几乎消失殆尽 。唐宋时期的健儿们在竞渡之前需进行纹身 , 而宋之后的竞渡者们则仅以龙纹服装为道具 , 很多时候甚至连这种简单的道具也不用就直接上场 。可见 , 龙舟竞渡活动在封建社会晚期已基本摆脱了崇神色彩 , 越来越朝着娱乐方向发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