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探究张良的劝谏之道( 二 )


二、讽谏——阻居秦宫
讽谏类似举例子,即是用已经发生的事实和现在的情况类比,让君主认识到这样做会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听取建议 。所用的例子最好是与现实切实相关,劝谏之人十分熟悉的,这样讽谏的效果会更好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便是用讽谏的方式,将自己作为例子,成功劝说齐王纳四海之谏,形成不废一兵一卒,燕、赵、韩、魏皆朝的盛况 。张良劝说入秦宫后的刘邦退守所用的也是讽谏之道 。
刘邦天生性格里就有贪财好色的缺点,又常常被胜利冲昏头脑,秦宫的财富、美人都是一国之最,对刘邦的诱惑自不必说 。快马加鞭的刘邦进入秦宫后,琳琅满目的珠宝财富、婀娜多姿的美人姬妾对他诱惑非常大,加上此前“先入关者王”的约定和贪图享乐的本性,刘邦已在美人怀里飘然欲仙了 。在刘邦看来,进入关中他就能称王了,这些财富美女已是囊中之物,丝毫没有考虑气势汹汹的项羽 。
冷静如张良,他知道项羽现在也是日夜兼程,恨不得瞬移关中即刻称王 。而且现在刘邦的大军与项羽军队的实力仍有差距,如果对上就是以卵击石,必然损伤惨重,于是张良讽谏:“秦国无道,所以您现在能攻入咸阳 。您为天下人扫除贼寇,应该以俭朴为本 。现在刚刚攻入咸阳就安于享乐,这就是‘助桀为虐’ 。况且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愿您听樊哙的建议 。”刘邦猛然清醒,抛下珍宝美人,又遂张良之计“约法三章”,为刘邦赢得民心之向 。
张良此次讽谏也如教科书一般,虽非为顺谏,但他仍没有直言刘邦做得不对,而是举“秦国无道”的例子,秦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凄惨下场,便是因为“无道”,所谓“无道”当然包括贪恋财富、抢掠美人,与刘邦现在的行为并无二致 。这番话一说出刘邦便能认识到如果自己继续这样做,就是在做当初秦国所为的无道之事,下场必然与现在秦国一样 。所以他猛然惊醒,即刻退出秦宫居于灞上 。
三、陷谏——斗志鸿门
陷谏是大义之举,指臣子不顾自身安危,就算因劝谏丧命也在所不惜 。鸿门宴时,刘邦身处危境,张良因与项伯有交情才得知项羽攻打刘邦的计策,张良拒绝与项伯一同逃走,选择救沛公与危难之中 。刘邦得知项羽的计划后非常害怕,问计张良,这时张良没有立马献计,而是先问刘邦:“您真的要背叛项羽?”实际上张良是在刺探是谁唆使刘邦闭关为王,好确定降罪对象 。然后又问:“您自己觉得能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知道自己不行,接着张良才献计让刘邦与项伯说自己不敢背叛,降低项羽攻打他的可能 。
这次进谏可以看出张良对刘邦进言时非常小心谨慎,一步步试探刘邦的心理,再用最适合的话术将他劝服 。尽管如此,多疑的刘邦还是对张良起了些许猜忌之心,项伯毕竟是项羽集团的人,张良怎会与他有交情?刘邦询问张良后,张良波澜不惊,聪颖如子房,他应当早就考虑过现在的情况,便坦荡直言自己于项伯曾有救命之恩,是私人恩怨与双方阵营没有关系,又说如果没有项伯,可能要死了还不知道 。张良的讽谏不仅让刘邦不再猜疑,也让他清楚地认识到现在身处的危境 。
四、指谏——定都关中
指谏是指在劝谏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让上级在事实面前被说服 。汉朝天下刚定,定都是每个刚刚成立的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对国家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朝中关于定都的意见分为两个阵营,一是以刘邦为代表的认为应当定都洛阳,一是以刘敬为代表的认为应当定都洛阳 。很明显第一种意见在当时的朝堂中很占优势,一方面刘邦首肯,一方面朝中认为定都洛阳更合适的大臣数量也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