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教学反思15篇( 六 )


(3)学会联想 。上课伊始,刘教师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望题生义”;在出示几副草原牧歌图后,又请同学们来同声赞美荷兰;当学完最终一个片段时,她又这样引发联想:你此时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总之,她充分抓住每个机会,放飞学生的想象 。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15篇

文章插图
3.促中西文化相互碰撞 。这篇课文有这样一个片段:
牛群吃草时十分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 。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刘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她这样引导:
师:你喜欢牛犊还是老牛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生:我喜欢牛犊 。因为作者说牛犊像贵夫人,我觉得那必须很可爱 。
师:贵夫人应当是什么样貌呢
生:优雅、高贵 。
生:我喜欢老牛 。老牛很威严,很让人尊敬 。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15篇

文章插图
师:是什么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课文里说,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
师:好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描述牛犊和老牛的:“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 。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我们平时这样说吗在你的印象中牛犊、老牛是什么样貌的,你会把它们比作什么呢
生1:我觉得牛犊像一位小公主,爱撒娇;也像一位小公子,很顽皮 。
生2:老牛像一位唠叨的老人,“哞哞”直叫 。因为我外公每每遇上我就喜欢唠叨 。
师:不一样的生活习惯,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导致了我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构成了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国家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差异,同时也具有不一样的魅力 。谁愿意用朗读来表现出牛儿的优雅和尊严
刘教师循着她认定的解读思路,和学生一齐玩赏于异国的风情里,共历那中西文化的碰撞 。
三、平添学语文的兴趣 。
刘教师在课要结束时这样引导:
荷兰是牧场之国 。其实,在我们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也有同样美丽的草原牧场 。本文的作者用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深情地写下著名的散文《草原》 。孩子们,去读一读那生动美妙的文章吧!你必须会领略到另一番牧场风光,感受到别样的人间真情,同时品味到不一样的语言文字所表达出的韵味和魅力 。
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沉浸在刘教师饱含深情的话语之中 。这不仅仅使我想起大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时的数学教师沈元(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 。他的一堂触及灵魂的课,促使陈景润矢志不渝地奋斗了一生,并将人类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和认识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我想,刘教师的这课就在朝这方面努力——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梦想信念的追求 。如此栽种语文的种子,将会产生长远的语文教育效应 。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十):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 。课文所描述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觉为之动容 。
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