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双减政策 如何看待( 二 )


去标签和偏见看事物
去标签和偏见看事物,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原貌,而不能被事物的外在的评论、光环所遮蔽 。赖声川在培养创意的时候,会训练自己只观察一样东西的外形,而不去联想这样东西背后的功能 。比如说,看到一个杯子,抛开喝水、盛水这个功能之外,它就是一个中空圆形器物,质地是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先去观察和描述,不要被功能和用途所局限 。在佛法里面有8种意识,前5种分别就是五官,第六种是单纯看的意识,第七种是形成各种标签想法 。那么这个去标签看事物就发生在第六和第七种意识之间 。
不仅对待单纯的事物可以用这种去标签的方法来产生新的创意和想法,在对待更为复杂的社会规律上,同样需要去标签去看待,先从最基本的事物出发,剥离自己的好恶,进而才能获得客观的认识 。这个过程不仅有点痛苦(因为偏见的本质就是偷懒的经验主义),但是会让你受益匪浅 。
海明威说:一个好的作家的才华就是体内装有一个防震的测谎仪 。查理芒格讲:拥有一个观点的前提是从反面也说服不了自己 。他们其实都在努力的去标签和偏见 。
审视自己的动机
上面讲到的去标签和偏见,再追问一句,问什么会产生所谓这些偏见而带上标签,为什么你眼中的好其他人看来却未必觉得好呢?
原因是动机在作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看到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 。
莎士比亚并不是我们想象般随性写意他的剧作,如果了解当时的大背景,就会知道他是当地一个剧场的老板,为了应付剧烈的竞争,不得不创作一部部的新剧去维持观众;米开朗琪罗也不是为了追求艺术的造诣而雕塑绘画出那些杰作,而是受客户委托进行的订单出货而已 。忽略了这些信息,你自然觉得他们的动机会是非常崇高,生活非常优渥 。
【如何看待双减政策 如何看待】而一个良好正确的动机,也指导着我们正确的做事 。赖声川纠结于为什么一个掌握了所有技巧的优秀学生却无法制作出伟大作品,便去质问学生他真正最终的动机时,最后得到的答案是车子和票子,而真正的创意的产生却要摆脱功利 。
赖声川说:学会看自己的动机是积累智慧最快的方式,可以快速培养自我反省的觉知,看到行为背后的理由 。看到之后,立即得到更宽广的视野,更容易处理眼前的事 。而了解自己动机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不穷尽的问为什么直到找到最后的答案 。
更多层次上去解读
时间上:短期和长期的关系(马克思发展的观点)
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搜寻长期利益的东西,不单单是因为它们大部分情况下使你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因为它们的获取要经过更大的成本,所以会让你具有更大的优势 。
例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锻炼,短期看是会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是长期看它会让你得到更好的形象,拥有更好的体魄
因果上:看到前因后果(马克思联系的观点)
世界上万事万物不是鼓励存在的,而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应该学会从因求果,当然也要会由果索因 。
横向上:请教有经验人士,克服自己思维的盲区
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当中提到很多人因为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轻视并造成了知识上的盲区,最好的例子就是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倒闭 。这个曾经排名第一的对冲基金管理着超过1400亿美元的资产,16个交易员,却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团队,其中两个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仅如此,每个人都长期专注于金融行业,加起来有350到400年的从业经验,而且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人脉资源,最后,它倒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