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青年创业者协会 安徽舒城创业扶持( 二 )


打造高规格产业承接平台,推动工业聚集发展 。按照“经济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原则,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和杭埠经济开发区的扩容升级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产业,推进集群化、特色化发展 。县经济开发区以率先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为契机,拓展面积50平方公里,设立10大产业园区:儿童用品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汽车配件产业园、电瓶车产业园、印刷包装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杭埠工业园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建设六舒三路棠树至千人桥段、合安路桃溪至舒茶段工业长廊和城关、棠树、桃溪、干汊河、千人桥、南港、舒茶、张母桥、万佛湖等9个特色工业集中区,形成一纵一横、“星月相映”、特色鲜明的工业经济布局 。同时,加强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引导区内企业树立品牌、质量和生态意识 。
精心实施工业项目库建设,提高谋划项目的转段升级能力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项目的规划工作,遵循经济规律,提高项目选择、设计、实施的科学性,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精心编制、储备一批对该县产业具有支撑作用的工业项目,尤其是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 。加强对续建项目实施进程的指导服务、督促检查 。进一步增强对工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项目建设 。在资金投向上、政府政策引导上、财政资金安排上注意扶持重点项目 。按照“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分层次推进,认真筛选入库项目,进行反复论证,力求数据准确、依据合理,提高入库项目的科学性,严把项目入库关 。及时更新调整出、入库项目,加强项目库动态管理 。
优化发展环境,努力营造发展工业的氛围 。推行“一站式”办事、“封闭式”管理、“保姆式”服务机制,实行绿卡保护制度 。对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颁发“绿卡”,让其享受“绿卡”保护 。对重点项目继续落实捆绑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包到底” 。实行客商和企业家接待日制度,现场解决所反映的问题 。加大公共硬件环境建设力度 。进一步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造好的投资环境 。着力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 。严肃处理向企业或项目业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行为 。集中查处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典型案件和严重侵害客商投资权益的恶性案件,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创建最优的环境 。
在发展经济中,一是始终把“工业富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深化企业改革,对重点企业实施扶优扶强 。为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本县于2002年规划建设了舒城县经济开发区 。截止2004年10月份,县工业园区的已建、在建、拟建项目31个,其中 2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完成投资额1.7亿元 。二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外来投资在用地、规费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 。截止2004年10月底,全县已引进项目208个,合同利用外资23.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 。三是坚持把加强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 。初步形成了圩畈区优质粮油、城郊区高效蔬菜、丘岗区棉麻木桑果、山区林茶栗药四大产业区域 。四是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到2003年底,全县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2万多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累计发展私营企业近500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的支撑地位初步确立 。五是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按照“政府主导、外向带动、创立品牌、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资源开发 。六是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 。通过政府出资、以地生财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了老城区综合改造,目前,县城人口已达13万人,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 。七是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 。本县多次开展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的大讨论,重点营造四个环境 。即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营造优良的法制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