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统一晚 德国为什么统一( 四 )


二、直接原因――两级失衡的国际政治局势
二战后,美苏两分天下,互有攻守 。在这种情况下,北约非但不能容忍统一后的德国成为苏联的盟友,也不愿其成为阻止自身东进的政治缓冲地带 。因此,美国与北约默许、鼓励并直接帮助实施西德的统一计划,甚至幻想两德统一之际迅速消灭全球范围内的“赤色”共产主义力量 。与此同时,自身内外交困的苏联也逐渐放弃了对东欧国际事务的有效干预,使东德在面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压力时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二十世纪末,世界格局的演变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尽管联邦德国还留驻北约,但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及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双方完全依附关系逐渐改变,逐步走上了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 。民主德国方面也懂得独立的走本国特色道路,全社会各方面也有别于苏联高度集中地政治经济体制 。世界格局多极化为两德独立解决本国事务提供了机遇 。冷战末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德国的统一在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时出现 。也可以说,两德统一是时代格局变化的“孕育儿” 。
以“缓冲”“对话”为基准特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也为两德统一创造了“对话气氛”,为美、苏、英、法四大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尽量取得一致意见而创造了条件 。两德各为其主,西德追随美国,拒不承认东德的“哈尔斯坦主义”政策,企图孤立民主德国,而东德则筑“柏林墙”予以反击 。这使两国之间丧失对话的机会,随着国际政治气候的逐渐变暖,两国间的交往开始松动和频繁起来 。西德转行“新东方政策”力图与东德实现关系正常化 。而东德也加紧与西德的经济往来活动 。应该说两德对话和交往的不断加深与世界政治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同样美苏之间即使冷战相互对攻,也可能对两国关系中最敏感的德国问题坐下来对话,这都会促进德国统一 。正是有了这些态度上的变化,才有了波恩,莫斯科关于德国统一的“2+4”会议的顺路召开 。美、苏、英、法在缓冲与对话的作用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为两德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
三、间接原因――民族、个人及其他为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民族意识因素
德意志人同属日耳曼人,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把德意志民族的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创建了德意志国家及第一个德意志王朝 。在19世纪拿破仑的扩张中,德意志民族陷入了更分裂的境地,直到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几个世纪的动荡战争使德意志人培养了浓厚的民族情感,以相同的种族,语言,文学,艺术等为基础的共存共荣思想根深蒂固 。两德统一是德意志民族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德国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分裂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国家,但德意志民族并未因此分裂 。1972年11月两德签订“基础条约”规定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正常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
德国统一前西德已成为东德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些往来反映了两德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促进了两德统一进程 。两德在社会文化上的密切互动,解决了分裂双方人民之间人道上的问题,增强了两德人民的了解,德意志民族的情感的维护有力的推动了两德统一的步伐 。
(二)个人因素的客观促进
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西德总理科尔的个人主观决断也起了重要作用,客观上加速了两德统一的进程 。1985年后,戈尔巴乔夫在内政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维”改革,在政治事务中推行自由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大力宣扬“新思维”中的“公开性”“多元性”与“民主和自由” 。同时他表示,尽一切努力让德国在和平的道路上发展,苏联的表态让德国统一前景明朗起来 。同时西德总理科尔适时出击,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1990年初,科尔力排众议,在对东德货币兑换问题上做出让步,为尽早建立起货币联盟创造了条件,促成了1990年7月1日《经济统一条约》的最后签订,扫清了统一的最后障碍 。至此,西德最终实现统一,走上了完全独立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