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和七夕节分别与什么有关 七夕古人吃什么( 二 )


宋人·金盈之所著《醉翁谈录》: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
通过文中“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同行”,“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等描述,相信不难看出当时的隆重与热闹,这还只是七夕节前三天的盛况,而到了节日当天,姑娘们就会把提前准备好的“黄铜针”与“五色线”拿出来,面朝明月穿针引线,如果穿进,则视为得到了七姐的赐福,第二天就会变得心灵手巧 。
于此,宋代的乞巧节因独有的“女子乞巧之意”与隆重盛况,逐渐演变为人人喜爱的女儿节 。
然而当时的乞巧,经过历时变革,也有另一种乞巧方式,称之为“喜蛛应巧” 。
是在女子对月穿针引线后,将“喜蛛(红色蜘蛛)”放置于小盒内,第二天一早再打开,若盒中蜘蛛所织蛛网十分圆正,则证明得到了织女的赐福,谓之“得巧” 。
《东京梦华录·七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
同样除了乞巧,宋代人还有食巧菜的习俗,而巧菜也被称为巧食,在穿针引线后,姑娘们就会拿出早早备好的巧食,边赏月边吃巧食,在喜气祥和的氛围中品尝美食,共度良宵佳节 。
《东京梦华录·七夕》:
七月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
而到了明清时期,又有”投针验巧“之说,整个过程可谓十分有趣:
在乞巧节前一天,先取井水和雨水,各半碗,再盛于一个碗中,于屋外放置整夜 。
等到太阳高升时,再放到阳光下暴晒半日 。
待到午时三刻,就把早早准备好的绣花针投进这碗水中,针便会浮而不沉 。
接着便是最关键的一步:观看针在水中的倒影 。
若倒影形同花朵鸟兽,像一双鞋又像如剪刀切水,则巧得之 。
若针影粗的地方如大锤,细的地方又像发丝,通体如蜡,整体不佳,则未得巧 。
《帝京景物略》: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切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
总结来说,从汉朝开始,七夕节便是独属于姑娘们的节日,为的是在这一天祈求心灵手巧,日后能嫁一个好人家,更有向织女祈福之意,而非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中国情人节“ 。
(现代乞巧节传统活动)
而严格意义上来讲,古代的七夕节,是姑娘们自己的节日,除非盛情相邀护花使者一同度过,否则一般都是女孩儿们相约登高,穿针引线,而不是像今天一样,一定要男女为伴,当然也有古代传统流传至今,如陇南地区至今仍旧流行在七月七日过“乞巧节” 。
(陇南乞巧节)
再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唐宋以后,七夕节则演变为正式节令,既隆重又盛大,属于人人皆可过的秋初佳节,甚至某些地区还时兴“食巧果”的传统,姑娘们在穿针引线过后,将提前买好的“巧果”分给身边的小孩子,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与喜庆 。
(七夕巧果)
最后,既然现代七夕节,已经作为情人节的代名词而广为流传,那我就趁此佳节之际,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百年好合~!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
——————
·《荆楚岁时记》是夕(七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