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仲景五苓散的配方( 二 )


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 。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
2.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过来就是:
45g 30g 15g 28g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
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 。
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
再如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
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
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 。
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
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
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 。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 。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 。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 。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 。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 。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 。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 。
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 。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 。
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 。
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 。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 。
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 。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 。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 。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 。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如下 。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