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养生心理_清明健康养生( 九 )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黄庭坚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 。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
王禹偁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全诗用十蒸为韵,首句借用八庚韵 。故前面将蒸与庚青同列了 。
高翥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注释]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
[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 。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