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造假|收视率造假调查:一部剧收入1亿多元,9000万用来买收视率( 三 )


目前在国内 , 电视台每年收入的大部分还是依靠广告收益 , 而广告商又拿收视率说事 。 对电视台来说 , 只有将收视率提高 , 广告收益才会随之增加 。 此外 , 收视率是电视台宣传能力的直接反映 , 社会也通过收视率对电视台进行评价 。 这样层层加码 , 电视台必然要追求高收视率 。 郭明说 。
而电视台要想获得高收视率 , 又与其播出的作品息息相关 。 由此一来 , 压力便被传导至制作公司 。
郭明透露 , 一些电视台在和制作公司签订电视剧购买合同时 , 会签订一份对赌协议 。 所谓对赌 , 就是片方在卖剧时 , 必须向电视台作出收视担保——该剧在播出时必须达到协议中保证的收视率数值 , 片方才能从电视台拿到全部的购片款 。 否则 , 根据协议比例扣钱 。
比如 , 某40集电视剧单集价格200万元 , 在协议中向电视台承诺平均收视率过1 , 收视率每低0.1扣除单集购片费20万元 。 实际播出时 , 该剧的平均收视率仅为0.9 。 按照条款 , 要被相应扣除每集20万元 , 最后800万元片款就没了 。 郭明说 , 还有一种方式是 , 双方设定一个比较低的收视底线 , 如果达不到 , 制作公司就将血本无归 , 拿不到一分钱 。
实际上 , 早在2016年6月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文全国省级电视台签署《恪守媒体社会责任 , 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 , 强调自本公约发布之日起 , 在电视剧购销合同中不签订以收视率和以收视率排名定价、议价的条款 。
但上述公约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曾提出 , 各电视台签署了禁止对赌公约后 , 播出机构迫于收视率对于广告收入的巨大压力不得不阳奉阴违 。
李学政也告诉采访人员 , 以前发行方和卫视会签订两版合同 , 一份是公开的合同 , 没有对收视率的要求;另外一份合同则有具体要求 。 如今更多采取默认双方的形式 , 如果达不到收视率数值要求 , 播出方就可能拖延付款回账时间 , 有的甚至还要扣钱 。
收视率数值是无法保证的 , 这就倒逼制作公司去买收视率 , 否则就不能及时结账 。 一些电视台提前打的部分款项就是用于买收视率的 。 比如单集给了80万元 , 就是让你拿这80万元去买收视率 。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编剧汪海林说 , 一些一线电视台多的要花70万元至100万元一集买收视率 , 低的也要花30万元至50万元一集 , 这样一来基本上把一部电视剧的利润都掠夺走了 。
在汪海林看来 , 这种收视率造假乱象沉重打击了整个影视行业 。 特别是2012年以后 , 大量资本进入 , 大批新公司没有创作资源 , 他们研究市场后发现 , 虽不会拍戏但可以直接买收视率 , 很快便通过这种方式把拥有资源、富有经验的老牌公司打败了 , 市场被这些不会拍戏的公司抢占了半壁江山 , 老牌制作公司认清形势后不得不跟进 , 全行业被收视率绑架 , 电视剧水平下降便在情理之中了 , 因为剧好不好 , 已经没有人关心了 。
推动数据资产国有化
改变唯收视率现状
为了整治收视率造假的顽疾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从2019年起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
2019年底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上线 , 采用海量数据采集模式 , 具有全网络、全样本、大数据、云计算的特点 , 更适用于当前电视节目观看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新趋势 。
2020年4月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规定》 , 强调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当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 , 统筹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 , 对数据的采集、发布进行监督 。 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扰、破坏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 , 不得制造虚假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