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为什么要有仪式感?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二 )


兰海老师提出 , 孩子的记忆力包含三个层面:情景记忆、语意记忆和程序记忆 。 只要我们同时通过这三种方式记住了一件事情 , 那么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
以端午节为例 , 我们可以先和孩子们一起看端午主题的绘本或故事书(语意记忆) , 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程序记忆) , 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情景记忆) 。
一个月、一年 , 甚至十年后 , 每当孩子看到端午节三个字 , 脑中便会浮现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
有归属感的孩子 , 无论何时何地 , 心里都会有个家 。

一个家为什么要有仪式感?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文章图片
03
仪式感 , 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仪式感并不是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一束花 。 每个节日背后 , 都蕴藏着不同国家的文化、民俗和宗教信仰 。
为什么中国人过年要发红包?为什么美国人过圣诞要准备一只红色的袜子?在过节之前 , 先带领孩子了解节日的由来 , 是一个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机会 。
兰海老师建议 , 对于0-6岁的孩子 , 家长可以利用绘本给孩子讲故事;对6岁以上的孩子 ,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网查阅资料 , 锻炼信息搜索的能力 。
当孩子真正了解了一种文化 , 家长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运用 。
在运用的过程中 , 家长应该扮演助手的角色 , 把决定的权利留给孩子 。 贴春联?贴在哪里?怎么贴?剪窗花?怎么折纸?怎么折?
在这个过程中 , 孩子便形成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
未来的日子里 , 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 还是在工作中遇到挑战 , 都会习惯性地用这套方法解决难题:
先了解事件的背景 , 整理归纳资料;再积极行动 , 解决问题 。

一个家为什么要有仪式感?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文章图片
04
仪式感 , 能加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大小小的节日那么多 , 我们应该给孩子过什么节日呢?
直播间一位妈妈说:“过孩子喜欢的节日 。 ”
这就是所有家长的误区 , 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最愉快的体验 , 恨不得所有事情都为了孩子转 。 我们以为能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 实际上只养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
从小到大只被要求关心自己的孩子 , 眼里都看不见别人 。 明明是一家人的晚餐 , 他们却想将所有肉都挑到自己碗里 。 明明是和爷爷奶奶出去玩 , 他们却闹着要去游乐园 。

一个家为什么要有仪式感?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文章图片
这个时代的孩子 , 最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关心别人 , 如何满足他们的期待 。
唯有如此 , 孩子们才能拥有同理心 , 无论是在班级里、职场上 , 还是亲密关系中 , 都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 ,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
所以 , 比起问孩子喜欢什么 , 我们恰恰应该鼓励孩子征询他人的意见 。
在吃晚饭之前 , 孩子应该先问妈妈喜欢吃什么 , 我们吃妈妈想吃的;在出去玩之前 , 孩子应该问问爷爷奶奶想玩什么 , 毕竟 , 让老人开心才是出行的目的 。
挑选节日 , 同样也是如此 。 兰海老师建议 , 一家人一年可以用心过4个节日 , 孩子挑一个 , 妈妈挑一个 , 爸爸挑一个 , 长辈挑一个 。
一个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的孩子 , 未来一定不会过得太差 。

一个家为什么要有仪式感?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文章图片
05
元旦+春节 , 要怎么过?
元旦和春节 , 作为阳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的开头 , 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 那么 , 家长该如何利用好这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