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的差别竟然这么大?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仪式感 , 它不是炫耀 , 不是附风弄雅装点门面 , 更不是打着生活需要仪式感的幌子去瞎讲究乱花钱 。 它只关乎生活中的一点小幸福 。
某种程度上讲 , 一个孩子的自信心、幸福感 , 绝大部分来自家庭里仪式感的培养 。
有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的差别竟然这么大?
文章图片
01 ,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 , 孩子大多很自卑
一个人性格的养成 , 除了先天因素外 , 更多的还是源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
人之初 , 性本善 。 每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 , 都是无忧无虑的小天使 。 孩子的自卑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 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形成的 。
70年代出生的人 , 恐怕都会有这样的概念 , 生怕把自己的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 , 于是爱在孩子跟前“哭穷” 。
我们不否认 , “哭穷”确实能让孩子懂得省吃俭用 , 但内心缺乏自信感却会伴随孩子一生 。
“哭穷”式教育只能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 , 不敢买自己喜欢零食 , 不敢要求父母看一场电影 , 不敢跟父母要心仪的衣服 , 甚至连过生都不敢跟父母要生日蛋糕 。
肯定有很多父母会说 , 如果满足孩子诸多心愿又会养成孩子把重心不放在学习上 , 整天忙着“穷讲究” , “瞎攀比” 。
所以很多父母把“穷养孩子”当成理所当然 , 要让孩子在童年多吃苦 , 以为懂得生活的不易 , 才更能促使他们用心学习 。
事实上 , 从小生活在没有“仪式感”氛围下熏陶的孩子 ,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穷思维”的脾性秉性 , 把自己封闭起来 , 怕与同学相处 , 严重的自卑心理就产生了 。
自卑的孩子缺乏自信心 , 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退缩而不是征服 , 这样的孩子能学习好吗?
要想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 , 给孩子一点“仪式感”吧!
有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的差别竟然这么大?
文章图片
02 , 拥有仪式感的家庭 , 亲子关系更融洽
仪式感 , 就是用一颗有爱的心去对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
仪式感使人神清气爽 , 保持心情愉悦的心情 , 与人关系更融洽 。 它是所有关系当中最好的“促进剂” 。
一个家庭当中充满仪式感 , 那么夫妻之间的感情稳定 , 彼此珍惜 , 生活和谐 。 这样自然而然就会给孩子营造出一个充满幸福的成长环境 。
对孩子的“仪式感”并不是说是形式上一定要有多隆重 , 而是在生活中增添有爱的印记 。
比如孩子们开学了 , 给孩子在网上选一个中意的书包、文具盒 , 几十块钱就能让孩子爱惜自己的书包 。 新课本发下来 , 给孩子买上一个喜欢的封皮 , 或者为孩子设计一个漂亮的封皮 。
花钱都不多 , 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 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份小小的仪式感 , 那种幸福甚至能记上一辈子 。
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忆起父亲帮我们折叠书皮的情景 。 煤油灯下 , 父亲早早地就给我们准备好了几张报纸或者过期的画报 , 把它们裁剪成几张书皮包装新课本 。 那动作一板一眼、有条不紊、干净利落 , 一折一叠是虔诚 , 是爱心 。
这其实就是一种亲情的传递 , 这种方式能够直观地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 这比语言上的一句“爸妈爱你”来得更动人心 。
一份亲手制作的零食花束 , 一个开心地拥抱 , 一次简单地郊游 , 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 , 却能为平凡的一天赋予特殊的意义 , 亲子关系自然变得很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