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中学生极度讨厌父母,一位心理学家父亲的反思与建议( 二 )


文章图片
照理说 , 我不该忽略与布莱恩的负面互动模式 , 课堂上的经验早就让我体认到“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效果有多大 。
我有个学生叫安格斯 , 大家都说他性格暴躁又好争好斗 。 但我从一开始就常找机会和他互动 , 例如下课时间找他和其他同学聊天 , 跟他开玩笑 , 聊他的越野慢跑 。 不知道是因为我比较能注意到他的优点 , 他在我班上的那两年一直没有任何行为上的问题 。
习惯成自然
我们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孩子形成某些看法 , 且这些看法会逐渐增强 , 到后来变成固定的模式 , 并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 。 心理学的解释叫做“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 。
我们的脑子为了处理不断从五官进入的庞大信息 , 必须将相似的资料放入同样的路径储存 。 这种档案的分类工作是在生理层次进行的 。
我们在孩子出生后便立刻设定好他的档案 , 甚至在出生前就开始了 , 根据怀孕的情形而定 , 档案设好之后 , 便会发展出两大心理机制:认知一致(cognitiveconsistency)及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 , 两者互为补充 。
认知一致是指我们会自然而然认定接受到的信息 , 与储存在我们脑中的信息完全相符 , 认知失调则是指我们会过滤掉不符的信息 。
超半数中学生极度讨厌父母,一位心理学家父亲的反思与建议
文章图片
归因理论说明我们的头脑会透过三种方法维持档案的一致性 。
首先 , 我们只注意符合期待的证据 , 与期待不符的便加以忽略 。
第二 , 碰到模棱两可的信息 , 常会朝符合自身想法的方向解读 。
第三 , 我们会预期别人表现出特定行为 , 此一预期本身就会使对方表现该行为的机率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比马龙效应”或”自我实现的预言” 。
心理学家罗伯·罗森瑟尔(RobertRosenthal)的经典实验 , 对比马龙效应提出有力的证据实验方法是安排一群小学生接受标准化智力测验 , 但在测验之前告诉学生的老师 , 这是一种新的测验 , 可测出学生未来一年可能的进步程度 。
罗森瑟尔随机指定受测学生的分数 , 并将分数告诉老师 。 老师对分数较高的学生抱持较高的期望 , 但实际上那些分数与学生的真实表现根本无关 , 一年结束后 , 老师抱持高度期许的学生果然大有进步 , 被预期会落后的学生则无此现象 。
超半数中学生极度讨厌父母,一位心理学家父亲的反思与建议
文章图片
家庭里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也可以解释家人的互动 , 当然更可以说明布莱恩和我的关系 。 我脑中的“布莱恩档案”里充满这样的信息:“布莱恩是个大麻烦 , 永远在测试我的底线 。 ”
超半数中学生极度讨厌父母,一位心理学家父亲的反思与建议】这个档案建好之后 , 我开始注意符合此一印象的状况 , 却常忽略不符合的讯息 , 我不仅将负面的讯息归档 , 甚至碰到不明确的状况也会朝“布莱恩是个大麻烦”的方向解读 。
举例来说 , 如果我朝门外喊 , 叫布莱恩把垃圾拿出去而他没有回应 , 我会立刻恼怒起来 , 认定他故意不答 , 即使可能有其他解释 , 也许他根本没有听到我在喊 。
如果我和妻子一直预期布莱恩不乖 , 这个预期就会成真 。 其后多年 , 我在工作上为数以千计的父母提供意见 , 总是力劝他们不要犯了“弄假成真”的错误 。
超半数中学生极度讨厌父母,一位心理学家父亲的反思与建议
文章图片
如何抓住孩子表现好的时候
我们与孩子互动容易落入负面的习性 , 请用以下问卷检视你能否抓住孩子表现好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