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此“动”非“彼动”,新年伊始,聊聊抽动

大众网·海报新闻采访人员 陈曦 通讯员 杨丽莎 张立敏 潍坊报道
障碍|此“动”非“彼动”,新年伊始,聊聊抽动
文章插图

春节假期前夕,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门诊收到了一家四口送来的锦旗。孩子当初就诊的原因是出现了抽动症状,家长很是担心跑了好几家医院,后经人介绍来到了儿童发育行为门诊治疗,现如今孩子症状消失,家长非常感激。
对于抽动障碍有些家长并不是很了解,今天就让潍坊市妇幼保健院专家带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俗称“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通常4~8岁最多见,在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抽动障碍分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感觉性抽动障碍。
运动性抽动的症状:点头、摇头、皱眉、眨眼、挤眼、张口、噘嘴、耸肩、踢腿、甩手以及强迫行为等。
发声性抽动的症状:清嗓声、干咳声、吼叫声、骂人、说脏话或重复语言等。可被误诊为咽喉炎、鼻炎。
感觉性抽动障碍的症状:部分孩子会在抽动之前自述身体局部有不适感如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不适感,通过产生抽动试图缓解这种不适。
抽动障碍是如何引起的?
目前没有明确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由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生化代谢、心理、免疫、感染以及环境等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中枢神经递质失衡是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常见加重抽动症状的因素: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食用过多巧克力,甜食;总是被人关注和提醒;或者接触过敏东西等因素后容易加重或者诱发反复出现。
抽动障碍对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1.社会适应困难:有些患儿出现短暂或长期社会适应困难,发声型抽动会影响课堂纪律,患儿会面对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压力,容易导致社会退缩、社交孤立;
2.情绪问题:部分患儿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焦虑、低自尊等;
【 障碍|此“动”非“彼动”,新年伊始,聊聊抽动】3.学习困难:影响上课,注意力下降,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躯体损伤:有些患儿抽动部位疼痛难受,使得患儿易怒;部分患儿试图用自伤行为控制抽动行为;
5.共患病:大约50%抽动障碍患儿可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等,影响患儿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抽动障碍如何治疗?
并不是所有的抽动障碍一定要治疗,需不需要治疗取决于日常生活、学习等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1.轻度患儿,可先行或仅予医学教育和心理支持,适当给予观察等待期,并定期随访。
2.中重度患儿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症状较为严重(或者情况快速恶化),必须及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确定治疗方案。
障碍|此“动”非“彼动”,新年伊始,聊聊抽动
文章插图

这张表可以帮助您初步判断孩子抽动障碍的严重程度,当然孩子出现明显的抽动障碍行为后,仍然建议您求助于专科医生,进过系统诊断并采用适当、规范的治疗。
家长如何帮助抽动障碍儿童?
1.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消除孩子紧张情绪。首先父母能够正确认识抽动障碍,患儿的症状表现是疾病所致,70%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成年后消失,不要强化,不要过度关注,也不要过度紧张和焦虑。家长首先不要有病耻感,才能减少减轻患儿的病耻感和焦虑感,不建议反复就医,或频繁更换就医,增加焦虑,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