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解析】什么是多动症?对多动症的6大误解,你一定听说过!

当孩子患上“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时 , 许多家长还蒙在鼓里 。 表面上看 , 孩子只是好动、坐不住 , 甚至显得比其他孩子更加聪明伶俐 , 在传统观念中 , 这难道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吗?
家长需要知道 , 多动行为的背后是注意力无法正常集中 , 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力的增加而减少 , 但注意力上的缺陷很难缓解 , 这可能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影响孩子一生 。 所以多动症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
专家解读:
被误解的「多动症」常识
根本没有多动症 , 孩子只是好动而已?
正解:多动症是疾病 , 长期会形成忧郁、焦虑、酒瘾、反社会行为 。
有些人说ADHD不存在、是虚构的疾病 , 是老师和社会不够包容和理解孩子 。
事实上 , 医学已证实ADHD是一种生理发展的疾病 。 透过脑部影像可以发现 , ADHD脑内分泌多巴胺及正肾上腺素比一般人少 , 大脑前额叶皮质部分发展得比一般人慢3年 , 造成注意力不足、冲动或过动的症状 。
玩游戏很专心的孩子不会有多动症?
正解:短暂刺激与长期目标有差别 。
一般小孩会因为别人的提醒、鼓励或每天进步一点的成就感、对长期目标的期盼 , 鼓励自己去做一些需要努力但不见得有趣的事 , 例如念书、练习写字、弹琴 。 这个能力是学习很重要的基础 , 但ADHD孩子几乎没办法 。
他们因为动机中枢较钝化 , 无法等待持续累积才有的成果 , 对于像手机、平板、电脑等强而有力、立即回馈的刺激性活动 , 才提得起兴趣 。 因此 , 不是孩子玩手机或打电动很专心 , 就表示不是ADHD 。
【病症解析】什么是多动症?对多动症的6大误解,你一定听说过!
文章图片
用评估量表就能诊断?
正解:还要考虑家人经验、比对师长问卷 。
多动症临床诊断有4个指标 , 包括:
①长期化:持续存在注意力不足 , 和(或)过动/冲动症状 , 造成功能和发展障碍 , 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
②某些症状需在12岁以前出现 。
③在两种以上的情境(如学校、家里、兴趣班等)中出现症状 。
④症状已经干扰或降低社交、学业或工作的品质 。
多动症的诊断并非如家长的想象 , 单靠一次的门诊或是问卷勾选症状这么简单 。 诊断的过程非常严谨 , 透过临床观察和问诊 , 观察孩子、直接互动 , 了解父母和孩子的相处经验、孩子在家中的行为 , 以及交叉比对小孩、父母和老师三方所填的问卷 , 绝非单凭诊断准则或量表就能轻易诊断 。
【病症解析】什么是多动症?对多动症的6大误解,你一定听说过!
文章图片
长大就好 , 不需要干预?
正解:长大后忧郁、焦虑比例偏高 。
【病症解析】什么是多动症?对多动症的6大误解,你一定听说过!】ADHD是从小到大的生理疾病 , 有些症状可能随年纪变大 , 变得稳定些 , 例如不那么冲动;但有些症状不处理 , 摆着不会自动变好 , 例如注意力不足 , 年纪越大、学习对注意力的需求也越高 , 初中以后还是会很辛苦 。
父母不会教育 , 孩子才有多动症?
正解:多动症是生理疾病 。
ADHD父母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 几乎都会被检讨是不是没有教好小孩 , 或被指责没有做好什么、或给小孩吃什么 , 孩子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行为 。
事实上 , 各项研究显示 , ADHD是生理疾病 , 不是爸妈不会教、太宠或疏忽孩子 , 也不是孩子坏、讲不听 。
致病原因目前科学研究尚无定论 , 许多研究显示和遗传基因有关 。 ADHD患者的父母、儿女及兄弟姊妹 , 罹患相同症状的机率是一般家庭的2至8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