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内卷、攀比、焦虑……我果断退出了家长群( 二 )


一进门,发现桌子上摆着三幅小画 。蔡老师说,今天他要接受三家媒体的专访,这是他刚刚画的,准备送给采访他的采访人员朋友 。因为我是第一个,所以让我先挑一幅 。
我仔细端详着桌上摆着的三幅小画,它们风格迥异,却同样精致细腻 。我一眼看中的是一幅有着如莲般微笑的观音,寥寥几笔却让人心中平静安详 。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选这幅,而是选了一幅坐在椅子上的蓝色小猫,它在说:“妙 。”
“我很喜欢这幅观音,但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猫,所以我选这张猫吧,送给女儿 。”
蔡老师笑着说:“我也很喜欢画猫,如果让我变成一种动物,我一定会选择猫 。”
“为什么呢?”我不解其意 。
“对猫而言,你爱它、疼它,它会说‘妙’,打它、骂它,它也会说‘妙’ 。‘妙!妙!妙!’是它处事的万妙绝招 。妙言妙语总是无往不利 。”蔡老师说着,拿起笔来,“你女儿几岁了?我来为她写句话 。”
说着,他在画作左上角的空白处写下“无论我功课好或不好,我妈都爱我” 。
我不由得会心一笑 。
蔡老师随后跟我聊起了他的女儿,以及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
“纪伯伦在他的《先知》中表达了这层意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的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我的女儿两三岁时,我就告诉她:你是我的女儿,我是你的爸爸,不可选择 。就算你犯100万次错误,也不会改变我是你父亲的事实 。就算你考100次0分,我也依然爱你 。无论你遭遇什么样的麻烦,请你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一定是全球70亿人中最愿意帮助你的人 。”
4月的北京,阳光充足而明媚,透过窗子照进房间,洒在我的身上,我感到一阵阵暖流不断涌向全身 。
那天我们聊了两个半小时依然意犹未尽,要不是因为蔡老师有其他的行程安排,恐怕还会继续 。
临别前,蔡老师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
“我们自己的小孩,如果我们自己不挺,期待将来谁来挺?我们自己不支持,期待将来谁来支持?我们自己不理解,期待将来谁来理解?我们自己不爱,期待将来谁来爱?”
这些话就像一颗催泪弹,让我的眼泪瞬间决堤……
回到报社,我不敢有片刻耽搁,打开电脑,如有神助般完成了这篇《蔡志忠: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
文章见报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家长打来电话表示自己深受启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我把自己的采访经历和许多朋友、同事分享后,很多人跟我一样眼含热泪,我知道这其中既有认同也有感动,也许同时还带着些许懊悔吧 。
一篇小小的文章远不足以阐释蔡老师的教育观,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希望能够挖掘出更多的珍宝,呈现给当下跟我一样处于焦虑中的家长们 。于是我拨通了蔡老师助理的电话,表明了自己希望对蔡老师进一步采访的想法 。
说实话,之前我的心里非常忐忑,想过一万次被拒绝 。但即使被拒绝,总要试过才甘心 。
没想到,电话打通的那一刻,我得到了特别愉快的答复 。
蔡老师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念,去帮助更多的家长,“挽救”更多的孩子 。
于是,在接下来的端午节假期,我乘坐高铁从北京来到杭州,开始了一段教育寻访之旅 。
这里有你喜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