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报的议论文优秀作文 以回报为话题的作文( 二 )


【解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重在考查理性思维,题目通过设置人才招聘的写作情境,联系传统文化来命题 。材料提供的两则报恩故事,第一个是韩信用千金报答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思想 。第二个是管仲拒绝用公职报答私恩,不惜开罪有恩于自己的绮乌封人的故事,体现的是为官者不以公职报私恩、公私分明的治国理政理念 。试题提供的写作情境是人才招聘现场,考生必须考虑面试考官的命题意图,将思考重心放到第二则材料上,辩证思考公职与私恩的关系,不可就第一则材料来单纯地谈知恩图报是为人的根本 。这也正是试题提醒考生“综合理解材料”的原因 。命题紧扣“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既能考查考生的辨析能力和情境意识,还能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合理展开联想的能力和应用性文体的构思写作能力 。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知恩图报如何报 。
2.公私分明,不以公职报私恩 。
3.不同的报恩方式,体现不同的思想境界 。
4.成大事者公其心,不以小恩废大道 。
……
偏题立意:
1.知恩不报枉为人 。(偏题,断章取义,只第一则材料 。)
2.推恩四海,国泰民安,是一种高层面的报恩方式 。(不是题目探讨的问题 。)
3.公与私 。(跑题,脱离报恩来谈公与私,偷换了材料提供的核心概念 。)
4.拒绝报恩,管仲之过 。(跑题,没有综合理解材料,价值判断错误 。)
……
【下水文】
知恩图报,且知方也
尊敬的主考官,您好!
感谢您给我这次发言机会,我发言的主题是“知恩图报,且知方也” 。
韩信用千金报答漂母,诠释了中华民族“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报恩思想 。管仲坚持用贤使能,论功行赏,体现了执政者公私分明,不以公职报私恩的执政理念 。二者一侧重私恩,一侧重公义,互相补充,从不同层面界定了为人处事的方法与原则,也丰富了报恩的思想内涵 。
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懂得感恩,受人恩德,当思报谢 。
羊懂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年夏天,河南遭遇了“千年一遇”的特大降雨,郑州、新乡、卫辉多地告急 。各省救援力量在第一时间奔赴河南抢险救灾,武汉救援队就是其中一支 。湖北发生疫情,河南人民伸出援手,河南遭遇洪灾,湖北人民积极行动 。武汉救援队的行为既是兄弟省份间的相互援助,也知恩图报的表现 。做人要懂得感恩,牢记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回报 。
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必须坚守私恩不公谢的原则,不以私恩废公义 。
管仲能得到齐桓公重用,成就“九和诸侯,一匡天下”的王佐之业,离不开鲍叔牙的大力推荐 。管仲晚年,齐恒公准备让鲍叔牙接替他作宰相 。管仲说,鲍叔牙的确是个正直君子,但不适合作宰相,于是举荐了隰朋 。管仲这种为国家社稷谋、不以私恩废公义的做法,与材料中对待绮乌封人的态度是一致的 。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都会面对私情与公义的二难选择,这时必须公私分明,不能为报私情而废公义,为谢私恩而放弃原则 。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懂得感恩,更要掌握好的报恩方法 。
刘强东出身贫寒,靠热情村民凑的学费才圆了大学梦 。刘强东成功后,不忘父老乡亲的恩情,数次捐资助学兴办教育 。杨善洲做地委书记时,拒绝利用公权力为家乡人民办事,退休后回到大梁山,义务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 。中国第一代空降兵马旭在暮年,将毕生积蓄一千万元无偿捐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黄文秀等新一代大学生毕业后扎根乡村,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迈入新时代,报恩的方式自应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