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报的议论文优秀作文 以回报为话题的作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 。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
如果你在人才招聘现场,面试考官给了你这两段材料,让你做一个即兴发言,请你拟写一个发言稿 。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布局未来教育科技研究院精选试题 。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 “新课标大语文” 公众号 。

关于回报的议论文优秀作文 以回报为话题的作文

文章插图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试题提供的写作情境包括两部分 。一是材料部分提供的韩信报恩和管仲的不以公职报私恩故事:韩信的行为体现的是知恩图报,是“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朴素思想;管仲的行为体现的是公私分明,是执政者对待私人恩情和治国理政时应该坚守的原则,即私恩不能公谢,不能用公权来报私恩 。考生要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思考,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发言的场合是人才招聘会现场,发言的身份是求职者,发言的目的是找工作,发言的听众是面试考官,考生要认真思考面试考官给这两则故事的意图,考官是想考查求职者对感恩报恩和公私关系的认识,考生要在文章中针对此二者谈思考,谈认识,并进行辨析 。写作文体是发言稿,考生写作时要有身份意识和交流意识,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要注意礼貌用语 。
3.价值判断的限制 。韩信的行为体现的是知恩图报,管仲的行为体现的是公私分明 。二人的做法都是正确的,都符合中华民族的情感认知 。考生写作时必须“综合理解材料”,辩证看待“报恩”,既不可否定韩信的知恩图报,更不能否定管仲的不以公权力来报私恩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犯价值判断方面的错误 。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 。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可以提炼出知恩图报、不谢私恩、治国理政、公权力等关键词,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报恩行为和公私关系的思考和辨析,考生写作时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间的关系来构思立意,如知恩须图报,公私应分明;治国理政者不能公报私恩,公权力不可以私用;成大事者公其心,不以小恩废大道……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就材料中韩信和管仲的行为进行辨析,根据二者行为的不同,挖掘二者出发点的不同,以及所导致结果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来谈自己的认识 。也可以联想历史和当今社会中报恩和不以公职报私恩的人物故事,以此作论据展开论证,议论说理 。还可以以材料为基点,联系现实,来谈政府公职人员和公司职员在报恩时应该坚守的原则和职业操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