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树心一个心 如何完全消除忽心( 二 )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 , 虽若不同 , 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 。《书》谓“惟精惟一” , 《易》谓“敬以直内 , 义以方外” , 孔子谓“格致诚正 , 博文约礼” , 曾子谓“忠恕” , 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 , 孟子谓“集义养气 , 求其放心” , 虽若人自为说 , 有不可强同者 , 而求其要领归宿 , 合若符契 。何者?夫道一而已 。道同则心同 , 心同则学同 。其卒不同者 , 皆邪说也 。
后世大患 , 尤在无志 , 故今以立志为说 。中间字字句句 , 莫非立志 。盖终身问学之功 , 只是立得志而已 。若以是说而合精一 , 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 , 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 。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 , 无不吻合 。但能实心体之 , 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

一个树心一个心 如何完全消除忽心

文章插图
王阳明《示弟立志说》译文
我的弟弟守文来问我做学问的方法 , 我告诉他做学问需先立志 。守文因此请我把关于立志的话有条理的写出来 , 使他能够时时观照、省察自己 , 并且请我写的时候用词浅显一些 , 以便于他容易理解 , 因此我便写下来给了他 。
做学问 , 最重要的是要先立志 。志向要是不立起来 , 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 , 你给一棵没有根的树培土浇水 , 辛辛苦苦一场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
世上的一些人为什么会因循守旧 , 得过且过 , 养成不好的习惯 , 最后变成平庸低下的人 , 都是因为一辈子没有立起来一个志向 。所以北宋教育家程颐说:“遇到有圣人志向的人 , 然后你一定要和他一起共同学习 。”人要是真心有想要成为圣人的志向 , 就必然会认真思考追究圣人为什么会成为圣人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内心纯良清澈而无一丝的私欲?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 , 只是因为良知清澈 , 私欲消除 。这样我想成为圣人 , 也只需要去做“存天理 , 去人欲”的功夫 。要想内心的良知显现 , 就必须要念念存天理 。要想存天理 , 就必须去探求思索“去人欲 , 存天理”的方法 。想要找到可以践行的方法 , 就必需要验证前人的思考 , 考证于古人的总结 , 这样才是做学问的功夫 , 然后才能获得真知 , 而分享给出来利益他人 , 这些功夫都是不能够自欺欺人的 。
那些所说的觉悟先知们 , 既然认为他是先行者而向他学习 , 就要一心一意的相信 。如果感觉不对 , 也不要放弃 , 还要认真思考 , 思考还是不对 , 再去认真分辨 , 直到完全明白 , 不能够一知半解而废 。古人讲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 , 在上君王能尊师重道 , 百姓才能专心求学 。假如没有尊重相信老师的决心 , 就必然有轻率疏忽的念头 。说的话如果听了不加以认真体察 , 就象没有听一样 , 听了而思考不慎密 , 就象没有思考一样 , 这样虽然说学习了 , 就像没有学习一样 。
所以去考证古人所遵循的准则 , 圣贤们谆谆教导 , 无不是教人去私欲而存天理的方法 , 比如《五经》和《四书》就是 。我真心想要去除我的私欲 , 存养我的天理 , 却找不到方法 , 这样就会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探索 , 所以 , 当打开书的时候 , 就像饿肚子的人渴望吃饭一样 , 只渴望吃饱;就像病人需要药一样 , 只渴望治好自己的病;就像黑夜需要灯一样 , 只渴望寻求光明;就像瘸脚需要拐仗一样 , 只渴望行动 。对于只求记住的人来讲 , 只是增长口耳闻见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