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的继承人 野外生存电影( 二 )


但这些意义都消失了 。工业社会里,流水线上的工人见不到制造产品的完整流程,办公室里的职员们不知道一份份报表最终会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人们的劳动被分割开,用马克思的话讲,被异化,人们无法从劳动中分享生命的创造,也无法从中感到意义 。效率的提升让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己为什么存在,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启蒙运动以来提升的平均教育水平,越来越丰富和易于传播的知识,似乎都在推动人们问出“为什么”的问题,但却无力提供解答 。
对于今天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里生活的人们来说,宗教提供的意义体系也被削弱了 。哈佛大学神学院的一位学者称:“现在,三分之一的千禧一代的人都没有宗教信仰 。美国每年平均要关闭3500所教堂 。”
宗教提供的意义体系包含个体从生到死的全部生活,通过圣经和仪式将一切神圣化,人们的心灵被保护在这套体系里 。失去宗教时,人也就同时失去了ta和超验性世界的联系,ta不得不独自面临这个残忍的客体世界 。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势必会感觉到无家可归,因为原本被保护起来的心灵如今孤独地悬置在客体世界的中心了 。
电影里克里斯对基督教传统产生疑问时,这一宗教传统提供的意义体系也就不能满足克里斯对意义的追问了 。电影的最后一章“获取智慧(GETTING OF WISDOM)”里借老人之口点明:“我也知道你对基督教义有所怀疑” 。
后来克里斯住进阿拉斯加荒野里的废弃巴士后,饿极时从书中神启般领悟到“要用正确的名称称呼每样事物(To call each thing by its right name)”,于是拿着一本植物图鉴疯狂地分辨每样植物的名称,很难不让人想到孔子讲的“多识于草木虫鱼鸟兽之名”和博物学者的工作,都是通过辨识自然中事物的名称,认识自然,继而从自然中获取意义或者说精神力量 。克里斯的荒野生活是从自然中获取精神力量的过程,他通过认识自然和超验性世界建立联系,自然于他而言不仅是物理上的自然,更多是充满神性的心灵归宿,电影由此沾染上了一层宗教意味 。
电影最后,误食毒果的克里斯临死前重新回到了上帝的怀抱,画面里出现的一张卡片上写着:“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GOOD 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

英国女王的继承人 野外生存电影

文章插图
将近七分钟的蒙太奇画面中,先是隐没云层中太阳和克里斯濒死、苍白、痛苦的脸不断切换,再是克里斯和父母幸福相拥与太阳钻出云层闪耀切换,最后克里斯面带幸福平静的笑容、闪烁泪光地死去 。似乎昭示着克里斯完成了神启,从太阳、自然这些代表神性的象征中获得了精神力量,即生命的意义 。
让我非常奇怪的一点是,电影里克里斯留下的正式遗言是费劲最后一点力气在书上写下的:“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但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从圣经某页摘抄来的,和电影之前克里斯的经历毫无关系,看不出他为什么临死时突然想到分享的重要性 。
克里斯无疑是现代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的代表,不难解释为什么电影的原型人物,真实世界的克里斯死后成了许多人心中的英雄,那辆废弃巴士成了一处景点 。克里斯遭遇的意义危机引起了普遍的共鸣,只是他相较普通人应对方式更为强烈,更为戏剧化 。但克里斯及现代社会的许多人所遭受的意义危机来源于理性、科学、科层制、流水线、劳动异化等现代性元素对人的冲击,电影中克里斯误食毒果之前应对意义危机的方式也丝毫没有迹象表明他是因为宗教原因选择出走,徒步、搭便车、宿营与嬉皮士一起流浪都是非常美式和现代的方式,电影结尾用皈依上帝来解决克里斯的意义危机,颇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 。